鲍的增殖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300页(2548字)
(一)鲍苗放流 由于鲍的固有生活习性是喜欢隐居于海底岩礁上生活,并以海藻类为食,所以苗种放流是增殖鲍资源的既简便又经济的方法。目前中国鲍的苗种放流尚处于小规模试验阶段。在日本,放流已作为鲍资源增殖的主要手段。据统计,日本全国进行鲍苗放流的单位达400余个,放流场点达到500余处,放流增殖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回捕率约为34%。苗种放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海区选择 进行苗种放流增殖前必须选择好海区。根据鲍的生活习性,放流海区的选择应掌握以下标准:水质澄清,潮流畅通,海水盐度在24以上;水深需在最大干潮线0.5米以下;底质为岩礁、大卵石式盘石底;有裙带菜、海带、马尾藻、鼠尾藻、石莼等海藻大量生长;冬季海水不结冰,春季无流冰;无工业废水污染。由于各地海区环境不同,在满足鲍生活习性的前提下,选择海区时还应考虑因地制宜。
2.放流方法 放流时将壳长2厘米以上的鲍苗运到放流海区,经过长途运输后的鲍苗,往往活力减弱,不宜立即下海,一般需暂养一定时间,待恢复正常活力后再下海。鲍苗下海时,一定要由潜水员把鲍苗送到海底,这一点十分重要。如果从船上直接撒播,往往会在沉降途中,被敌害鱼类吃掉一部分。即使落到海底,在没有恢复正常匍匐状态之前,极容易被敌害生物捕食。潜水人员把鲍苗送到海底后,需耐心细致地沿着礁石档,将鲍苗撒于海藻丛中或岩礁缝中,以减少被敌害生物捕食的机会。为此,日本有些地方在放流前让稚鲍预先附着在牡蛎壳上,下海时将稚鲍连同蛎壳一起播撒到礁石档中,让稚鲍自行过渡到天然礁石上。也有的在下海时,把附有鲍苗的波纹板安放于大眼金属网笼中,把网笼沉放到海底,经过一段时间鲍苗便会自行爬到礁石上。总之,鲍苗下海是一项重要而细致的工作,如果搞得不好,在放流的当时就会造成很大损耗。
鲍放流后的移动范围一般不大,根据标志放流观察,一年间的移动距离不超过180米。因此,只要按上述要求放流,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防除敌害 苗种放流前乃至放流后,注意防除敌害生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决不可忽视。然而人工驱除敌害生物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为了提高人工放流增殖效果,适当增大放流苗种的规格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在放流时间方面,也应尽量选择敌害生物活动较轻的季节进行。
4.渔场改造 渔场的改造是提高苗种放流增殖效果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特别是对于小型稚鲍的放流显得尤为重要。渔场改造的核心是如何为鲍的栖息创造适宜的环境,并提高丰富的饵料来源。岩礁是鲍附着和匍匐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鲍对岩礁形状有很强的选择性。有人把鲍在岩礁上的栖息位置分为岩洞型、岩棚型、礁缝型、礁上型和石下型等,鲍的种类不同,对岩礁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如盘鲍以岩洞型居多,西氏鲍则以礁缝型居多。皱纹盘鲍在平坦的岩礁表面很少见,而大的礁缝、岩洞以及背光方向的礁石侧壁,往往是其集中分布的地方。因此,在海底礁石少或碓石平坦少缝隙的海区,投石或投放鱼礁无疑是改造渔场的好方法。人工礁的投放不仅为鲍的生活增加了附着基面,同时也为海藻的大量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加强渔场管理是提高放流增殖效果的重要条件,渔场管理的核心是加强资源保护,杜绝酷捕滥采。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①规定禁捕期:皱纹盘鲍的禁捕期为7月上旬~8月底。②限制采捕规格:皱纹盘鲍的采捕规格为8厘米以上,杂色鲍为4.5厘米以上。③限定作业渔场,实行轮捕轮采。④保护鲍增殖区的海藻资源,不得任意采捞。⑤坚决杜绝随意采捕及酷捕滥采。
(二)成鲍移植 在海区条件适合鲍的栖息与生长,但自然分布较少的情况下,为增殖资源量,可以移植成鲍。移植的甲乙两地的自然环境应基本相同。海区应无工业废水污染,敌害生物较少。
移植的鲍大小一般以4厘米为宜,过大或过小,成活率都较低。由于鲍的耗氧量较大,移植时不能采用带水运输,一般采用干运的方法。容器可用塑料箱等,但应保持一定湿度和较大的面积供鲍吸附,并要防止互相挤压。移植季节以春、秋季为宜,运输时应采取降温措施。
运达移植目的地后,由于鲍经长途运输后变得疲劳、活力降低、吸附力减弱,最好蓄养一段时间后再向海中放养,否则易被敌害生物吃掉。向海中投放鲍时,应采用自动逸散的方式,即将装运鲍的容器盖打开,并沉入海底,使鲍自行爬散到海中。
(三)鲍的采捕 海底鲍的采捕有轻潜和重潜,以及渔民在夜间采用刺网、桁网和延绳笼等采捕方法。我国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潜水采捕和捞杆采捕两种。
1.潜水采捕 即水下采捕,根据下潜使用的设备不同,可以分为重潜和轻潜两种。重潜是潜水人员穿上重潜水服,由船上通过胶管送入压缩空气,为使潜水人员身体在水中保持平衡,潜水员的双脚、前胸及后背部都佩带铅块。轻潜是潜水员身穿防寒服,后背带上高压氧气瓶下潜。轻潜因不与水面发生联系,所以比重潜方便得多。重潜和轻潜都属于较先进的采捕方法,其作业水深一般可达30米以上。
2.捞杆采捕 这是一种水上采捕法。“捞杆”是由把杆和铲头两部分构成。把杆为一直径约4厘米的木杆,其长度依作业区水深而定,一般为4~5米,铲头是一个带齿的铁耙,耙后连接一个小网袋。作业时人站在船上,用斗镜向水下观察,当发现鲍后,手持把杆,乘鲍不备之机,用铲头将鲍产下,产下的鲍可自动落入后侧的网袋中。“捞杆”采捕同潜水采捕相比,属于较落后的采捕方法,但目前不少地方仍在使用,特别是春季,越冬后的鲍大量移到浅水区时,“捞杆”采捕更为实用。皱纹盘鲍的肥满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末夏初采捕的出肉率高,质量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