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褐斑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33页(1404字)
葡萄褐斑病又称斑点病、褐点病、叶斑病及角斑病,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区都有分布。在多雨年份,发生严重,造成早期落叶,严重影响产量和树势。
【症状】:
葡萄褐斑病仅为害叶片。褐斑病有两种:病斑定形后,直径3~10毫米的称大褐斑病;直径2~3毫米的称小褐斑病。
(1)大褐斑病 症状随品种不同,存在差异。一般发病初期,叶片表面产生许多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小斑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直径达3~10毫米。病斑中部黑褐色,病斑外围黄绿色,病斑背面暗褐色,并长有黑褐色霉层。病、健部交界明显。发病严重时,一张叶片上病斑可达数十个病斑,常融合成大斑,病叶干枯破裂,易早落。
(2)小褐斑病 病斑较小,直径2~3毫米,大小一致,深褐色,中部颜色稍浅,后期病斑背面长出一层较明显的黑色霉状物。
【病原】:
(1)大褐斑病 Phaeoisariopsis vitis(Lev.)Sauada,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病斑上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孢梗束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细长,常10~30根集结成束状,单个分生孢子梗大小为92~225微米×2.8~4微米,有隔膜1~5个,暗褐色。分生孢子梗顶端有着生孢子的疤痕1~2个。分生孢子棍棒状,暗褐色,稍弯曲,基部稍膨大,上部渐狭小,有隔膜7~11个,大小为23~84微米×7~10微米(图4-4)。
图4-4 葡萄褐斑病菌
1.孢梗束及分生孢子 2.分生孢子
(2)小褐斑病 Cercospora roesleri(Catt.)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淡褐色,大小为158~221微米×4.0微米。分生孢子长柱形,直或稍弯曲,有3~5个分隔,棕褐色,大小为26~78微米×6~9微米。
【发病规律】:
褐斑病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落叶中越冬。第二年初夏或晚春,越冬病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新旧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在潮湿的条件下,孢子萌发,从叶背气孔侵入寄主,潜育期一般为20天,有不断的再侵染。在我国北方多从6月开始发病,7~9月为发病盛期。发病通常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高温高湿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导因素,夏、秋季多雨的年份或地区病害发生较重。管理粗放、土壤贫瘠的果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 秋后结合深耕,彻底清除果园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消灭越冬菌源。注意果园排水,增施有机肥料,促使树势生长健壮,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2)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结合防治黑痘病、炭疽病,喷射1∶0.7∶2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胶悬剂800~1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喷药要注意下部叶片和叶背面都要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