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病虫害防治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84页(7053字)

1.枣疯病 枣疯病是我国枣树上一种严重发生的病害。一旦发病,第二年很少结果。病树又称“公枣树”或“疯枣树”,发病3~4年后即可整株死亡,对生产威胁极大。我国枣区均有该病发生,但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发病最重。

【症状】:

枣疯病一般在开花后出现明显症状,主要表现花梗延长,花变叶和主芽的不正常萌发,构成枝叶丛生现象。但在发芽后根据主芽是否大量萌发,亦可识别病树。

枣锈病只发生在叶片上,开始在叶背散生淡绿色小点,往后逐渐凸起呈暗黄褐色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形状不规则,直径约0.5毫米,多发生在中脉两侧、叶片尖端和基部。以后表皮破裂,散出黄色粉状物,即夏孢子。在叶片正面与夏孢子堆相对应处产生绿色小点,边缘不规则。叶面变成花叶状,逐渐失去光泽,最后干枯早期脱落。落叶自树冠下部开始逐渐向上部蔓延。冬孢子堆一般多在落叶以后发生,比夏孢子堆小,直径0.2~0.5毫米,黑褐色,稍凸起,但不突破表皮。

主要表现在果实上,初期出现淡黄褐色、形状不规则的小斑点,边缘比较清晰,随病斑的扩大而汇合成不规则云状斑。果肉浅褐色,海绵状坏死,坏死组织逐渐向果肉深层扩展,带苦味。后期发病部位暗红色,失去光泽,病果逐渐干缩凹陷,果皮褶皱,极易剥离。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12~17毫米,灰褐色,无翅。触角丝状,背面灰鳞呈锯齿状。雄虫体长10~15毫米,有翅。翅展约35毫米,前翅有两条褐色斜向波纹,后翅只有1条波纹,内侧有一黑斑。触角羽状。雌、雄蛾腹部背面均有浓密的刺毛和毛鳞。

卵:长圆形,有光泽,黄绿色至灰黑色,几十至数百粒产于一块。

蛹:枣红色,长约15毫米,纺锤形(图5-1)。

图5-1 枣尺蠖

1.雄成虫 2.雌成虫 3.卵 4.幼虫

成虫:体长5~7毫米,体淡黄色,翅展13~15毫米。前翅黄褐色,前缘有10余条黑白相间的钩状纹,翅中部有褐色纵纹2条,后翅灰色。

卵:椭圆形,长约0.6毫米,表面有网纹。初产时白色,逐渐变为黄色乃至橘红色。

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长约15毫米。初孵时黄白色,后为黄绿色,头和前胸背板赤褐色,胴部黄白色,体上疏生短毛。

蛹:纺锤形,长6~8毫米,外有白茧。初时为黄绿色,羽化前变为深褐色。臀棘8根,呈长毛状,末端弯曲。蛹腹部背面各节有两排齿状刺。

成虫:雌成虫,体扁椭圆形,长2.2~4毫米,腹部紫红色,背部包有一层白色蜡质物,中央隆起,表面有龟甲状凹陷,蜡壳中央有角状突起,周围有8个小型突起,形似龟甲。雄成虫淡红色,头和胸部背板棕色,翅透明,具明显的两大主脉。

卵:椭圆形,0.2毫米,产于雌介壳下,初产时橙黄色,半透明,近孵化时紫红色。

若虫:雄若虫体较小,扁平,椭圆形,紫褐色,背面有白色蜡质物,蜡壳周围有14个排列均匀的蜡角,头部的1个蜡角较大,尾部的较小。雌若虫与雄若虫相似,但体较大。

成虫:雌虫体长1.4~2.0毫米。复眼黑色较大,肾形。触角黑色细长,念珠状,各节上着生环状刚毛。腹部、胸部有3块黑色斑块,共8节。第一至第五节背面有红褐色带,末端具明显管状产卵器。前翅透明,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足3对,细长。雄虫腹部小,疏生刚毛。

卵:长椭圆形,长约0.3毫米,一端稍狭,有光泽。幼虫体长1.5~2.9毫米,乳白色,有明显体节,无足。

茧:椭圆形,灰白色,胶质处附有土粒。

蛹:长1.0~1.4毫米,初孵白色,后渐变为黄褐色。

成虫:体长18~22毫米,头部白色,胴部灰白色。雌蛾触角基半部双栉状,端半部线状;雌蛾触角丝状,胸背部具平行的3对黑蓝色斑点。翅展34~37毫米,灰白色。前翅散生大小不等的黑蓝色斑点,以前缘、外缘和后缘着生的颜色较深。

卵:初产时淡杏黄色,上面密布网状刻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2~40毫米,头部黄褐色,体紫红色,毛片褐色,前胸背板上有1对子叶形黑斑,后缘具4排黑色小刺,臀板黑色。

蛹:长25~28毫米,赤褐色。

【病原】:

植原体(Phytoplasma)。

Phakopsora ziziphi-vulgaris(P.Henn.)Diet.,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只发现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两个阶段。

待定。

【发病规律】:

枣疯病通过各种嫁接方式传病。嫁接后潜育期最短25天,即在新发出的芽上表现症状,潜育期最长可达1年以上。北方枣产区自然传病的重要媒介主要是三种叶蝉,即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atus Uhler)、橙带拟菱纹叶蝉(Hishimonoides aurifaciales kuoh)和红闪小叶蝉(Typhlocyba sp.)。金丝小枣易感病,滕县红枣、牙枣、长铃枣、酸铃枣等较抗病。土壤干旱瘠薄,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枣园发病较重,反之则较轻。杂草丛生的山坡枣园,枣疯病发生重,而平原枣园和田园清洁的果园发病较轻。

枣锈病菌可以冬孢子在落叶上越冬,也认为可以夏孢子越冬。一般于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月下旬至9月初出现大量夏孢子堆,不断进行再侵染,使发病达到高峰,并开始落叶。发病轻重与当年8~9月间降雨量有关,降雨多发病就重,干旱年份则发病轻,甚至无病。

【发生规律】:

该虫每年发生1代,少数个体2年发生1代,以蛹在枣树根际周围的土中越冬。3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3月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出土后沿树干上爬,于树上交尾产卵,卵产于枝杈粗皮裂缝处,卵期15~20天。4月中下旬枣芽萌发时开始孵化,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孵化盛期。幼虫为害期为4~6月,幼虫喜欢散居,爬行迅速,能吐丝,有假死性,6月下旬至7月下旬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枣黏虫在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树干粗皮裂缝中越冬。

在河北3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盛期在4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孵化盛期在5月上旬。幼虫啃食嫩叶和叶片,一头幼虫一生可食枣叶6~8片。老熟后在卷叶中化蛹。第一代成虫发生在5月末至6月下旬,卵产在叶上。第二代幼虫发生期在7月下旬至10月中旬。9月上旬陆续钻入树皮缝、树洞等处结茧化蛹越冬。第一代幼虫为害枣花、幼果;第二代幼虫为害叶片;第三代幼虫为害膨大了的果实和叶片,严重地影响着红枣的产量和质量。

日本龟蜡蚧一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1~2年生枝条上越冬。5月份开始产卵,每个雌虫可产卵1200~1500粒。6月中旬孵化,爬到柿树叶上为害,初孵若虫经过4~5天后产生白色蜡壳,可爬到叶柄、叶面和嫩枝上吸食汁液,固着不动。孵化期相当长,一直持续到7月末。8月上旬雄虫化蛹。8月中旬出现成虫,交尾后雄虫死去,雌虫陆续转移到枝上越冬。

每年发生5~7代,以老熟幼虫在表土层结茧越冬,春季化蛹,枣树发芽时成虫羽化,成虫产卵于展开的嫩叶缝隙处,数粒至十余粒在一起。幼虫孵化后吸食叶片汁液,使叶片两边纵卷,并藏于其中为害,每叶内常有2~3头幼虫。4月下旬出现被幼虫为害的卷叶。5月上旬盛发,5月中旬被害叶焦枯、脱落。第一代老熟幼虫于6月初脱叶入土化蛹。6月上旬羽化出成虫,繁殖几代后,于9月份入土做茧越冬。

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条内越冬。第二年春季枣树枝条萌发后,越冬幼虫开始沿髓部向上蛀食,每隔一段向外咬一个排粪孔,被害枝条上部的幼芽枯萎死亡。6月上旬开始在隧道内吐丝缀连碎屑堵塞被害枝条的两端,并向外咬一个羽化孔,幼虫开始化蛹。6月底至8月初成虫羽化,成虫具趋光性。初孵幼虫咬食枣维管束,随虫龄增长,幼虫多转至枣头嫩尖的髓部蛀食,老熟幼虫则转至枣头基部髓心及木质部蛀食,蛀食方向均为从虫孔到先端,蛀孔以上部分逐渐枯死。枣吊被蛀食后逐渐萎蔫死掉,果实随之脱落。

【防治方法】:

(1)培育无病苗木。应在无枣疯病的果园中取接穗、接芽或分根进行繁殖,以培育无病苗木。在苗圃中一旦发现病苗,应立即拔除。

(2)选用抗病品种和砧木。选用抗病酸枣品种和具有枣仁的抗病大枣品种作为砧木。

(3)加强枣园管理。注意加强肥水管理,对土质条件差的,要进行深翻扩穴,增施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以提高树体的抗病力。及时清除病株,尽早将疯枝所在的大枝基部砍断或环剥以阻止病原物向根部运行,可延缓发病。

(4)加强对传病叶蝉的防治,控制病害传播和蔓延。

2.枣锈病 枣锈病在我国各枣产区均有分布,发病严重时,引起大量早期落叶,削弱树势,降低枣的产量和品质。

(1)加强栽培管理 栽植不宜过密,适当修剪过密的枝条,有利于通风透光,增强树势。雨季应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果园过度潮湿。冬季清除落叶,集中烧毁以减少病菌来源。

(2)药剂防治 发病严重的枣园,在7月上旬开始喷1次1∶2~3∶300波尔多液或0.3波美度石硫合剂,隔1个月左右再喷1次,可有效地控制此病的发生。

3.枣缩果病

选育抗病品种。其他防治措施,有待研究解决。

4.枣尺蠖 枣尺蠖属鳞翅目,尺蛾科,又名枣步曲、弓腰虫,普遍分布于我国各枣产区,以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发生最为严重。主要为害枣树,野生酸枣上也有发生,大发生年份可转移到苹果、梨等树上为害。以幼虫为害芽、嫩梢、叶片和花,严重时可将枣芽和叶片吃光,使之不能正常开花结果,造成大量减产。

(1)成虫出土前,在树干上绑10厘米宽的塑料薄膜或涂抹黏油,阻止雌成虫上树产卵,并集中消灭。

(2)敲打树干震虫,消灭幼虫。

(3)无法上树产卵的雌成虫被迫在树干下部产卵,待卵孵化时喷布20%杀灭菊酯5000倍液,10天一次,直至卵孵化完成。

(4)在成虫羽化前挖蛹,集中消灭。

5.枣黏虫 该虫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又名枣实果蛾、枣小蛾,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它食性单一,仅为害枣树。以小幼虫为害叶、花、果。为害叶片时,吐丝将叶片缀在一起,藏身于其中,为害叶肉;为害花时,咬断花柄,食害花蕾,使花变黑、枯萎;为害果时,被害果发红脱落或与枝叶粘在一起不落。

防治枣黏虫应狠抓第一代幼虫期的防治,因这一代发生较整齐,所以药剂防治效果较好。同时,要搞好人工防治,以减少越冬基数。

(1)冬季刮树皮,消灭越冬蛹。枣黏虫越冬蛹以主干粗皮裂缝内最多,占73.49%;主枝次之,占20.27%;侧枝最少,占6.22%。因此,在冬、春两季,刮掉树上的所有翘皮并集中销毁,可消灭枣树皮下越冬蛹的80%~90%。

(2)黑光灯诱杀成虫。

(3)秋季树干束草诱杀越冬害虫。幼虫越冬前(8月中下旬),在枣黏虫第三代老熟幼虫越冬化蛹前,于树干或大枝基部束33厘米宽的草帘,诱集幼虫化蛹,10月份以后取下草帘和贴在树皮上的越冬蛹茧集中销毁。

(4)枣树生长期开展生物防治。枣树生长期,特别是开花、结果期,为了解决药害和残留,有利于保护自然天敌和授粉昆虫,可通过释放赤眼蜂和使用生物农药的途径来解决。在枣黏虫第二、第三代卵期,每株释放松毛虫赤眼蜂3000~5000头,寄生率可达85%左右。喷洒生物农药青虫菌、杀螟杆菌100~200倍液,防治幼虫效果达70%~90%。也可用性诱剂诱捕法或迷向法进行防治。

(5)当枣树嫩梢长到大约3厘米时(即第一代幼虫孵化盛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期。可用的药剂种类和浓度:2.5%溴氰菊酯4000倍液、20%速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30%氧乐氰菊乳油3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等。

6.日本龟蜡蚧 该虫属同翅目,蜡蚧科,俗称“柿壁虱”,是枣树、柿树的主要害虫。

(1)在柿、枣树休眠期喷2%柴油乳剂,喷药后半小时用木棍敲打,震落虫体,效果非常好。具体做法如下:柴油乳剂原液的配置:按柴油1份、黏土2份、水2份的比例,先将黏土晒干后压碎,用20目细筛筛成粉状,将油倒入黏土中,待完全湿润后搅拌成糊状,静置6~12小时以充分乳化,再将水缓慢倒入,边倒边搅,直至表面无浮油即为含油20%的柴油乳剂原液,使用时,按需要浓度加以稀释。柴油乳剂的使用:在每年晚秋枣树落叶后或早春枣树发芽前喷施5%~10%的柴油乳剂防治树上越冬的雌成虫;6月底至7月初喷施0.2%~0.4%的柴油乳剂防治刚孵化的初龄幼虫,此时若加入其他有机磷农药,不但可提高药效,还可杀死其他害虫。

(2)卵孵化期喷药杀死初孵若虫。有效药剂及浓度为:25%亚胺硫磷乳油4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30%增效速灭杀丁5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5000倍液。在农药中加入0.5%柴油乳剂,于卵孵化末期喷1次,效果也非常好。

7.枣瘿蚊 该虫属双翅目,瘿蚊科,又名枣叶蛆、枣蛆,普遍分布于全国各枣产区。食性单一,只为害枣树,以幼虫为害枣树嫩叶,使叶片由边缘向叶片正面纵卷,呈筒状,叶片增厚,先变紫红色,逐渐变褐绿色,最终变黑褐色,并枯萎。第一代幼虫发生时,正值枣树展叶期,严重阻碍了脱落性枝的抽生,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苗木受害后生长严重受阻。

枣瘿蚊的成虫和幼虫抗药性均不强,喷药防治易收到良好效果。在幼虫为害初期喷药防治效果好。有效药剂及使用浓度:20%杀灭菊酯乳油4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也可拌毒土杀死越冬幼虫。

8.枣豹蠹蛾 该虫属鳞翅目,豹蠹蛾科,俗称截杆虫。食性杂,除为害枣树外,还能为害梨、杏、核桃等。以幼虫为害枣头,影响树冠扩大,使之成为小老树,降低果实产量和品质。

(1)春季(5~6月)或当年幼虫为害盛期(9月),把被害枝剪下,并集中烧毁,消灭越冬幼虫。

(2)在6月下旬至7月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结合修剪及时除去被害枝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