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ella virus(Welller & Neva)
出处:按学科分类—生物科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病毒手册》第686页(1027字)
【又名】:
German measles virus.
【释文】:
文献 Weller,T.H.& Neva,F.A.(1962),Proc.Soc.Exptl.Biol.Med.111,215;Neal,M.et al.(1983),Virology 126(1),194.
形态与组分 多形型,直径60纳米,或报道50~70纳米。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有3层结构,外包囊膜,膜厚8纳米,内层的电子透明层厚11纳米,最内层为高密度电子的核心,直径30纳米。粒子沉降系数342S,浮力密度1.19~1.23克/厘米3(大粒子)、1.08~1.14克/厘米3(小粒子)、平均1.16克/厘米3。核酸为单链RNA,沉降系数38~40S,分子量2600000~4000000平均3000000,浮力密度1.634克/厘米3。有4种主要蛋白质,分子量29800、32000、60000(糖蛋白)和63000(糖蛋白)。4种次要蛋白质都是糖蛋白,分子量47000、52000、54000和56000。含有脂质。
生物学特性 自然宿主人,引起发烧、发疹、淋巴肿胀,在妊娠期感病后造成婴儿先天异常,如白内障、耳聋、心脏病,有50%以上的怪胎率。实验宿主有兔、仓鼠、豚鼠、大鼠、小鼠、猴等,但均未见病变。病毒的稳定性较差,在37℃下感染率下降的速度为0.3~0.4logID50/小时。对醚、0.1%脱氧胆酸盐、有机溶剂都很敏感。在pH6.0~8.0中较稳定,pH3中失活,在-20℃中保毒2个月,在4℃中保存2个月后感染率降低到原来的1/1000。能凝集雏鸡、雏鹅、雏鸽、绵羊羔的红细胞,反应的最适条件pH6.2、4℃中。病毒在细胞质中增殖,再迁移到高尔基体和质膜处,待包上质膜后再“出芽”成熟。用非洲长尾猴、卷尾猴,人、兔、牛、猪和仓鼠等的胎儿,豚鼠的肾和人的羊膜、鸭胚等培养病毒,也可用BSC-1,LLS-MK2,RMK,RMLu,RK13,BHK-21细胞株培养病毒。该病毒每8~9年流行1次,其中80~90%的人中都有它的抗体。
分类 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风疹病毒属(Rubivieus)中的典型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