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36页(1828字)
【释文】:
黄瓜疫病是大棚夏秋播黄瓜的重要病害,尤其是雨水多的年份,排水不良、敞棚播种的大棚常造成大面积死秧、烂瓜。
1.症状识别 黄瓜的整个生长期中,各个部位都可以发病,尤其是幼茎和嫩尖被害最重。幼苗被害,嫩尖呈暗绿色、水渍状软腐,枯死后形成秃尖。近地面茎基部发病,初呈暗绿色、水渍状,病部缢缩,其上的叶片逐渐枯萎,最后造成全株枯死。叶片被害,产生暗绿色、水渍状斑,后扩展成近圆形的大病斑。天气潮湿时,病斑扩展很快,常造成全叶腐烂。天气干燥时,病斑边缘为暗绿色,中部淡褐色,干枯易脆裂。嫩枝和侧枝节部发病较多,病部呈水渍状,暗绿色腐烂,并明显缢缩,节部以上枝叶枯死,但维管束不变颜色,这与黄瓜枯萎病不同。瓜条被害,出现暗绿色、水渍状、近圆形凹陷斑。棚、室内湿度大时,病害发展较快,病部后期表面长出稀疏的灰白色霉层,病瓜皱缩、软腐,发出腥臭味。
2.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黄瓜疫病是由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图2-6)侵染为害所致。病菌孢子囊,无色,卵圆形至长椭圆形,可直接萌发芽管侵入黄瓜,也可以产生许多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萌发芽管后侵入寄主。病菌可以生成卵孢子。卵孢子球形,淡黄色。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等随病残株在土壤里或粪肥中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借灌水、气流、风雨传播蔓延。种子也可传播病害,但带菌率低。植株发病后,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及其萌发的游动孢子又借气流、风雨、灌水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传播蔓延。
病菌除为害黄瓜外,也能寄生在冬瓜、西瓜及其他葫芦科作物上。
图2-6 黄瓜疫病病原
1.孢子囊 2.藏卵器及雄器
3.发病条件 病害发生的关键因素是湿度,其次是温度。病菌发育的温度范围为9~37℃,最适宜的温度为28~30℃。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湿度大小是病害发生的决定因素。干燥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和发育,连续阴雨天气,大棚、温室内湿度大,病害发生严重。浇水过多,土质黏重,不利于根系发育,抗病力降低,发病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重茬连作,发病重。这是由于未腐熟的有机肥中混杂有病残株,并存在着大量的病菌卵孢子,这样实际上是接种大量的病原;重茬连作,土壤中积累大量菌源,因此病重。施用河泥或作基肥或基肥中混用化肥,发病轻。雨季来临早,雨量大,雨日多的年份,露地黄瓜发病早,传播蔓延快。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北京地区的京旭1号、京旭2号、中农5号、津杂3号、津杂4号、长春密刺、北京刺瓜、青鱼胆等品种比较抗病。但抗疫病的品种常常不抗霜霉病、白粉病,各地要因地制宜选用。用南瓜做砧木,进行嫁接换根,可以兼治枯萎病和疫病,尤其对防止茎基部发病更有效。
(2)种子消毒 用40%甲醛100倍液浸种30分钟,洗净晾干后播种,或用种子重量0.3%的25%瑞毒霉(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3)加强管理 敞棚播种的黄瓜要加强田间排涝,雨后及时排水,中耕撤墒。高畦栽培,覆盖地膜,可减少土壤中病原菌对植株侵染的机会。
(4)药剂防治 选用72%克露(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70%乙磷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成株期可用1∶0.8∶200倍的波尔多液喷雾;或70%敌克松可溶性粉剂每公顷3750克加水75千克,和面粉3750~7500克调成糊状,涂茎基部4~5厘米处;或25%瑞毒霉(甲霜灵)可湿性粉剂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1混合剂500倍液灌根,每株200~250毫升,每隔7~10天灌1次,病情严重时可隔5天灌1次,效果较好。发现中心病株及时处理病叶、病株,全田进行药剂保护。
(5)发病初,用生物膜条裹茎基部也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