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菌核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05页(1585字)

【释文】:

菌核病是番茄的重要病害,老菜区棚室番茄上发生普遍。除番茄外,还为害黄瓜、茄子、甜椒、莴苣、芹菜、菜豆等多种蔬菜。

1.症状识别 幼苗、成株期均可发病,成株期发病重。叶、果实、茎均可被侵染。叶片多从叶缘开始呈现水浸状、褪绿,湿度大时,有少量白霉,病斑迅速扩大蔓延,使叶片枯死。果实发病,先从果柄开始,向果面扩展,果实受害后似水烫过,迅速变褐,软化腐烂,菌核生在果面上。茎部发病多在近地面的分叉处或由叶柄基部侵入,病斑灰白色,稍凹陷,后期表皮纵裂,边缘水渍状,病斑可长达株高的4/5。病茎表面及茎内生出大量菌核,严重时全株枯死。

2.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病害是由子囊菌亚门核盘菌真菌侵染所致。菌核球形或屎状,外表黑色,内部白色。菌核萌发产生5~10个子囊盘,最多20多个。子囊盘初为杯状,后张开呈盘状,淡橘红色,盘下有长柄,盘上排列许多子囊。子囊棍棒状或圆筒形,每个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或梭形,单胞,无色。菌核无休眠期,抗逆力很强。病菌以菌核在土中或混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落入土中的菌核能存活1~3年,是病害主要的初侵染源。翌年土中或病残体上的菌核在条件适宜时萌发形成子囊盘,弹射出大量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田间病叶与健叶接触进行再侵染。还可以菌丝通过染病的灰菜、齿苋等杂草传播病害。

3.发病条件 子囊孢子萌发的温度为0~35℃,适宜温度为5~10℃,菌丝在0~30℃均可生长,以20℃为适宜。菌核萌发的适温为15℃,50℃经5分钟致死。湿度是菌核病发生的限制因子,相对湿度高于85%,子囊孢子方可发芽,也有利于菌丝生长发育。早春或晚秋棚室易发病流行。

4.防治方法

(1)翻地 重病棚室收获后深翻20厘米,将菌核埋到深层,使子囊盘不能出土。

(2)种子处理 种子用10%盐水漂洗2~3次,汰除混在种子中的菌核。或种子用50℃温水浸10分钟,可杀死菌核。

(3)苗床消毒或新苗床土育苗 老苗床播前2周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浇透床土,用塑料膜覆盖4~5天,揭膜后翻晾床土7~10天后播种。用电热温床育苗,播前温床温度55℃处理2小时,可杀死床土中的菌核。

(4)加强栽培管理 清除田间杂草,适时追肥,增施磷肥、钾肥,适量控用氮肥,增强寄主抗病力。合理浇水,避免土壤湿度过大。覆盖地膜,可阻止子囊盘出土。

(5)生态防治 棚室上午以闷棚提温为主,下午及时放风排湿。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早春棚温控制在28~30℃,相对湿度70%以下,可减少发病。

(6)发病初期用药防治 选用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粉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或用10%灭克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尘剂每公顷15千克喷粉,或用15%腐霉利(速克灵)烟剂每公顷棚室3000~3750克熏烟。一般每隔7~10天防治1次,视病情连续防治3~4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