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乳腺囊肿和良性上皮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肿瘤病理鉴别诊断手册》第147页(4263字)

(一)乳汁潴留囊肿

又称乳汁瘀积症,往往是在哺乳期后发现乳腺内还有一个肿物而就诊。单侧多见,位于乳晕区以外的周边部,呈球状或橄榄状,境界清楚,可移动。大小在1~2cm。与表皮无粘连。

大体:表面光滑,切面单房性囊肿或多房性囊肿,囊内容物为稀薄的乳汁,粘稠状,有的状似奶酪甚至干粉状。

光镜:囊壁为纤维组织构成,内衬上皮细胞,有的上皮脱落。囊内容物为淡染的无结构物以及吞噬乳汁的泡沫细胞。囊壁周围有多量单核细胞、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因乳汁潴留易导致感染,出现急性乳腺炎,重则形成乳腺脓肿,最终呈坚硬的纤维瘢痕。

(二)纤维腺瘤

20~35岁最多见。在妊娠期肿瘤可增大。肿瘤有随年龄增长而减小的趋势。单发为主,20%多发,可一侧或双侧。

大体:界限清楚,实性,直径不超过3cm。切面实性、灰白色、车辐状、膨隆、有裂隙、无坏死。

光镜:主要取决于腺体与结缔组织的比例以及腺体的形状。当结缔组织陷入腺体间隙之内时称为管内型,而当腺体仍保持圆形、卵圆形结构时称管周型。常在同一病例见到两种类型。这种分型并无临床意义。腺管上皮呈立方状、低柱状,核圆、一致,其下有肌上皮细胞层。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富于酸性粘多糖,但也可部分或全部为致密结缔组织,缺乏弹力纤维。推测肿瘤来自终末导管-小叶单位。间质成分中细胞数目多少不等。

1.纤维腺瘤的特殊表现 纤维腺瘤可发生间质透明性变,钙化及骨化(多见于老年人);间质中出现多核巨细胞;间质中出现其他间叶成分如成熟的脂肪、平滑肌、化生性软骨,这时常被诊断为乳腺的错构瘤或迷离瘤;间质粘液变,间质胶原化,出血性梗死,界限不清。纤维腺瘤出现界限不清时,与周围乳腺组织混杂,此时也称为纤维腺瘤病或纤维腺瘤样增生,瘤旁乳腺组织呈纤维腺病表现,说明两者有病理联系,也可看作是纤维腺病出现纤维腺瘤形成的趋势;大汗腺化生,硬化性腺病,鳞化,泌乳改变。

2.巨大纤维腺瘤 纤维腺瘤中有一种好发于青春期,体积大(10cm以上),富于细胞[腺体和(或)间质],可见于双侧。认识这一特殊类型纤维腺瘤的意义在于:①富于细胞成分,但仍是良性;②与青春期乳腺肥大鉴别;③与分叶状纤维腺瘤鉴别。

3.分叶状纤维腺瘤 在纤维腺瘤的背景上出现间质成分为主,围绕上皮,上皮呈裂隙状的特点时称为分叶状纤维腺瘤。肿瘤可大可小。分叶状纤维腺瘤一般不发生于年轻人,此点与巨大纤维腺瘤不同。

电镜:纤维腺瘤的一个有趣表现是围绕上皮和内皮细胞出现多层基底膜。间质成分为纤维母细胞。组织化学研究发现纤维腺瘤具有孕酮受体,但缺乏雌激素受体。

4.纤维腺瘤的恶变 纤维腺瘤的恶变率仅0.1%,主要是上皮成分的癌变,呈小叶原位癌表现。有的病例癌变部分完全限于纤维腺瘤内,有的则可累及纤维腺瘤外的乳腺组织,限于瘤内者预后良好。

有人发现纤维腺瘤中的小叶增生灶具有内分泌的特征,出现嗜银细胞及致密核心颗粒。纤维腺瘤的间质成分发生肉瘤变极少见。曾有纤维腺瘤中出现界限清楚的骨肉瘤小结节的报道。

(三)腺瘤

乳腺的腺瘤(不包括具有涎腺或汗腺特征的乳头腺瘤)可分为两种亚型:管状腺瘤和泌乳腺瘤。

1.管状腺瘤(tubular adenoma) 多见于年轻人,呈单个界限清楚的硬块,黄褐色。

组织学:由紧密排列的小管组成,被覆单层上皮及散在的肌上皮细胞,间质很少。有时与纤维腺瘤共存,说明两者关系密切。

2.泌乳腺瘤(1actating adenoma) 以妊娠或产后多见,可单发或多发,呈可活动的包块,实质上是分泌期乳腺的局灶增生。亦可见于异位乳腺中,如腋下、胸壁、外阴。

大体:界限清楚,分叶状,切面灰褐色(纤维腺瘤为灰白色),常有坏死。组织学上为分泌活跃的立方状细胞的腺体增生所致。腺腔大、细胞浆空。

(四)导管内乳头状瘤

发病年龄平均48岁,大小导管均可发生。大导管发生者临床上有乳头溢液,乳晕下可扪及包块,直径很少超过3cm,而乳头状癌则可超过3cm。乳头状瘤大体上质软且脆,其中可有出血区。瘤周有扩张的导管包绕。多数单发,仅10%可多发并以年轻人为主。来自小导管者则无乳头溢液,有1/4发生于双侧。

组织学:乳头状瘤形态多样,细胞丰富,常呈交织的树枝状。诊断良性的依据是乳头的间质成分发育好,上皮有两型细胞,核卵圆、异染色质少、核分裂少见,可有大汗腺化生、无筛状及小梁状结构,无坏死。

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特殊类型:

1.囊内乳头状瘤 这种乳头状瘤在大的张力性囊性导管内呈局灶乳头状生长,又称乳头状囊腺瘤、多根性乳头状瘤。这是发生在大导管内的肿瘤,所谓大导管是指从乳管开口起约1.5cm以内的一段导管而言,一般不超过乳晕区。

2.乳晕下导管乳头状瘤 发生于大导管,位于乳晕区而得名。还可见于乳头部,又名乳头的乳头状瘤(注意不要与乳头表面鳞状上皮发生的乳头状瘤混淆)。此肿瘤无包膜,细胞丰富,生长活跃,有时呈小乳头状出芽或向周围间质内生长,有时纤维化明显而如硬化性腺病样,与恶性浸润很难鉴别,尤其是在冰冻切片时因取材有限,容易当作癌。鉴别要点是:①发生于乳晕、乳头部;②细胞虽丰富,但成分杂;③寻找周边的残余导管壁。

3.腺型乳头状瘤 发生于小导管,往往在小叶增生的基础上发生。

组织学:见小导管内上皮呈细小乳头状,相互吻合成不规则腺样结构。由于间质出血及纤维化,使腺管结构变形、紊乱,易误认为浸润性癌。

4.假腺样乳头状瘤 发生于小导管的乳头状瘤之乳头相互融合成假腺样或实性,上皮间为纤维索分隔。也易误为浸润性癌。

5.移行性导管乳头状瘤 有人将导管内实性增生认为是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一种类型,导管内呈实性细胞团,既无间质又无腺腔。具有潜在恶性,称为移行性导管乳头状瘤。

6.纤维化型乳头状瘤 也发生于小导管,其特点是乳头轴心由宽大的纤维组织组成,乳头粗大,上皮成分少。

7.出血性梗死 乳头状瘤可部分或全部发生出血性梗死,这是由于血供中断所致。与癌肿的肿瘤性坏死是完全不同的。

8.硬化性乳头状增生 当乳头状瘤基底部由于出血、纤维化造成腺体成分的扭曲、变形时,表现为致密纤维组织中包埋有孤立的腺管,形成假浸润表现。有人也称之为浸润性上皮病。与癌鉴别在于:①常见含铁血黄素沉着和胆固醇裂隙;②上皮仍保存双层结构。

9.导管内腺瘤 这种发生在导管壁内的腺瘤,一般不呈乳头结构,而以腺管结构为主。常有大汗腺化生,上皮为两种成分。

目前一般认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属良性,极少发生恶性。单发者分化良好,如为多发且增生活跃者可视为癌前病变。

(五)乳头腺瘤

过去曾把乳头腺瘤与乳头的乳头状腺瘤混为一谈,两者临床表现相似,但组织学上乳头腺瘤是发生在乳头部导管的腺瘤,不是乳头状腺瘤。

乳头腺瘤以40~50岁为多发,单侧性,常有乳头浆液性或血性溢液。由于乳头呈糜烂状而临床上易当作Paget病,也称糜烂性腺瘤病。

组织学:肿瘤沿乳管管壁生长,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明显。呈明显的腺管结构,为双层上皮,腺管间为结缔组织。少数呈腺瘤改变。可见腺鳞上皮巢形成。有一点值得提出的是导管内乳头状瘤出现中心坏死灶是恶变的标志,而乳头腺瘤可以见到中心部位的小灶坏死,但不考虑恶变(表7-19和表7-20)。

表7-19 乳腺的乳头病变鉴别要点

表7-20 导管内乳头状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六)其他良性上皮性肿瘤

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是较特殊的乳腺良性肿瘤。肿瘤较小(平均直径1cm)、硬、界限清楚,由多角形细胞组成,胞浆透亮,有时在细胞巢中央有腺腔形成。有时瘤细胞呈梭形,肌样(myoid)。

梭形细胞肌上皮瘤(spindle cell myoepithelioma)是一种无包膜的良性肿瘤。光镜下很像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但其电镜上支持肌上皮来源。

其他少见的肿瘤还有汗腺瘤和混合瘤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