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实用补液手册》第167页(2259字)
【概念】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粘膜,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也可扩展至整个结肠。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
【诊断要点】
1.临床特点①病情呈慢性迁延、反复发作的过程,多以饮食不当、劳累及精神刺激等为诱因;②腹泻:大便每日3~4次或更多,多为粘液便或脓血便,多伴里急后重;③腹痛:以左下腹为明显,常表现为便前腹痛及便后缓解;④重症患者可有发热、贫血及水电解质紊乱;⑤轻型患者仅有左下腹轻压痛,重症及暴发型患者可有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⑥急性暴发型可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消化道大出血及急性穿孔等并发症。
2.实验室检查①粪便常规:镜下可见红白细胞与巨噬细胞;②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增快。③重症患者血清白蛋白降低,α2及γ球蛋白增高。④X线钡剂灌肠造影:见结肠粘膜粗乱,结肠袋消失,肠管僵硬、缩短,肠腔变窄,肠壁可呈锯齿状改变及小的充盈缺损。重症患者不宜行此检查。
3.结肠镜与病理诊断①结肠镜下可见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消失;可粘膜糜烂和(或)散在大小不等的溃疡,粘膜面附着有粘液及脓性分泌物;肠壁僵硬,肠蠕动差;也可见肠粘膜假性息肉形成。②病理诊断:病变范围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组织学可见粘膜、粘膜下层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粘膜糜烂、溃疡形成与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杯状细胞减少等改变。
【治疗原则】
(1)一般处理:重症患者,卧床休息;高营养低纤维素饮食,重症患者酌情禁食。
(2)药物治疗:①柳氮磺胺吡啶:口服或栓剂肛入治疗。美沙拉嗪为柳氮磺胺吡啶的有效成分5-氨基水杨酸的缓释剂,疗效肯定,副作用小。②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用于重症与暴发型患者,口服或静脉滴注给药。③免疫抑制剂与免疫调节剂:用于糖皮质激素疗效不佳或减量时,但有一定副作用,应慎用。④可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及中药联合灌肠,适合于病变限于直肠、乙状结肠者。
(3)并发细菌感染时,可使用抗生素静脉滴注或口服。
(4)积极给予营养支持疗法及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重症患者宜给予静脉高营养。
(5)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急性穿孔及内科治疗无效的中毒性巨结肠,宜转外科手术治疗。
【补液方法】
1.补充水与电解质①10% GS1500ml,0.9% NS500~1000ml,维生素B6200mg,维生素C2g,静脉滴注;②每日可给氯化钾2~3g,低血钾适量增加。
2.糖皮质激素,可选用下列药物静脉滴注①泼尼龙200~300mg,10% GS300ml,每日1次;②地塞米松10mg,10% GS100ml,每日1~2次;③ACTH80单位,肌肉注射,每日1次,易过敏,应慎用。
3.灌肠治疗
①0.9% NS150~200ml,琥珀酸钠泼尼龙100mg或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万~12万单位,保留灌肠,每晚1次;②0.2%甲硝唑125~25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③锡类散1g,可加入上述灌肠液中。适合于左半结肠,特别是直肠、乙状结肠病变者。
4.营养支持疗法①贫血明显,特别是伴全身状况较差者,可给予间断输血;②新鲜血浆,每日200ml,间断静脉输入;③复方氨基酸,每日250ml,静脉滴注;④脂肪乳剂,每日250ml,静脉滴注;⑤有条件者,可给予静脉高营养疗法。
5.防治感染 可选用下列抗生素静脉滴注。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6g,0.9% NS200ml,每日1次;②头孢唑啉(先锋霉素V)4~6g,10% GS200ml,每日1次;③甲硝唑注射液0.5g,每日1~2次。也可选用其他抗生素。
【注意事项】
溃疡性结肠炎轻型患者,以口服药物及局部治疗为主。重型患者,均需补液治疗。要充分补充营养物质与维生素,积极预防和治疗电解质紊乱。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宜短期应用,病情控制后,及时改为口服并逐渐减量。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有效,表现为腹泻、腹痛、大便形状及全身状况的好转与恢复,并发症的恢复。其预后取决于病型、病变范围及并发症的有无。轻型患者,缓解率高,预后良好。重型患者,病变累及全结肠者,反复发作者预后差。急性暴发型,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可达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