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实用补液手册》第277页(1887字)
【概念】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由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自发性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主要病因为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及动脉硬化等。
【诊断要点】
1.临床特点①起病急剧;②多在情绪激动或活动状态下发病,数分钟达病情高峰;③突然头疼、恶心、呕吐;④意识障碍程度不一,但一般较脑出血为轻或短暂,多有烦躁不安;⑤有明显脑膜刺激征;⑥在出血当时或出血后可有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⑦病灶侧可有动眼神经麻痹,少数对侧可有轻偏瘫及感觉障碍;⑧发病后数日可因继发脑血管痉挛使意识障碍加重或出现局灶体征;⑨部分患者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⑩个别较重者可很快因脑疝深昏迷而死亡。
2.实验室检查①腰穿均匀血性脑脊液,出血6~12h可黄变,1~2周红细胞消失,3周后黄变症亦消除,可找到较多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②CT检查:蛛网膜下腔可见高密度出血影,强化后可显示血管畸形,可以判断有无脑内血肿、血管痉挛、阻塞性脑积水等;③全脑血管造影:可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单发或多发及脑血管畸形。
【治疗原则】
(1)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情绪激动、过度用力等,保持安定。
(2)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及时给予脱水治疗。
(3)对症治疗:降低过高血压,控制抽搐,镇静止痛,防治并发症。
(4)防止再出血:选用氨基酸、氨甲苯酸(止血芳酸)等。
(5)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可选用尼莫地平等。
(6)手术治疗,去除引起出血的病因,预防复发。
【补液方法】
(1)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每6~8h用1次。
(2)10%复方甘油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
(3)呋塞米(速尿)20~40mg,加入小壶,静脉滴注,每6~8h用1次。
(4)10% GS1000ml,氨基酸24g,静脉滴注,每日1次(第1天48g)。
(5)10% GS200ml,氨甲苯酸(止血芳酸)200mg,静脉滴注,每6~8h用1次。
(6)NS300ml,青霉素800万单位,静脉滴注,每日1次。
(7)防止血管痉挛,早期尼莫地平(尼莫通)50ml(50mg),静脉滴注,每日1~2次。
(8)选用合适的抗生素防治感染。
【注意事项】
脱水降颅压,甘露醇必须在30min内快速滴入,心、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脱水药的使用剂量应根据颅内压的测定或估计给予,不能千篇一律,持续使用时间一般7~10d,但也应视临床症状及体征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1~3种交替使用。
防止再出血,可任选一种止血药物,氨基酸按上述剂量在使用7~10d后可逐渐减量或改口服,逐渐减量,用药时程21d,氨甲苯酸(止血芳酸)维持2~3周,停药亦应采取渐减法。
本病的预后与病因、出血的部位及量、有无并发症及是否得到适当治疗等有关。颅内动脉瘤急性期病死率约40%,存活者约1/3复发,脑血管畸形预后较动脉瘤为好,病死率10%~25%,其复发率也较低。
存活者2~3周后症状大多可见完全消失,也可留有轻度的神经功能障碍,个别患者于出血后数月到数年发生“正常颅压脑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