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190页(1687字)

【药物出处】:《雷公炮炙论》

【概述】本品又名黑牵、白牵牛、黑丑、白丑。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 Pharbitis nil(L.)Choisy 或圆叶牵牛 Pharbitis purpurea(L.)Voigt的种子。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辽宁。秋季果实成熟尚未开裂时,将藤割下,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药性】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利水通便,祛痰逐饮,消积杀虫。

【应用】

1.用于水肿,腹水,脚气肿胀。治水肿,腹水,可研末服,若体实者,常配大黄、甘遂、槟榔等;若肾虚水肿,则与杜仲、肉桂、补骨脂等同用,方如天真丹;治脚气肿胀,可用牵牛子制蜜丸服。

2.用于痰壅咳喘,常与葶苈子、桑白皮、杏仁、厚朴等同用。若痰热壅盛之小儿肺胀喘满,胸高气急,两肋扇动,陷下作坑,两鼻窍张,闷乱嗽,声嘎不鸣,痰涎潮塞,俗云脾风者,须与大黄、槟榔研末服,方如牛黄夺命散。

3.用于小儿高热惊风,抽搐,面赤引饮,小便黄赤,常配青黛、天竺黄等同用,方如利惊丸。

4.用于大便秘结,食滞不化,虫积腹痛。治大便秘结,单用或与大黄、槟榔等配用,方如大黄牵牛散;若伴心腹气闷,可加木香、青皮;若宿食不消,宜加莱菔子。治虫积腹痛,常配槟榔、使君子、芜荑等用。

此外,牵牛子还有清热解毒作用,研末撒患处,可治痈疽发背;治风热赤眼,可研末后调葱敷患处。现代临床还用牵牛子治疗癫痫、淋巴结核等,也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炒用药性较缓。外用:适量,研末撒敷。

【使用注意】孕妇禁服,体质虚弱者慎服。不宜多服、久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牵牛种子含牵牛子苷,用水解得到牵牛子酸、巴豆酸、裂叶牵牛子酸、α-甲基丁酸及戊酸等,种子还含生物碱如裸麦角碱、野麦角碱、狼尾草麦角碱、田麦角碱、麦角醇等;圆叶牵牛种子含赤霉A3、A5、A8、A17、A19、A20等,并含圣草素-7-O-βD-吡喃木糖基-O-β-D-吡喃阿拉伯糖苷等,以及麦角类生物碱。

2.药理作用 牵牛子苷能增进肠蠕动,从而表现为强烈的泻下作用;能兴奋离体肠和离体大子宫平滑肌;对蛔虫有驱虫效果;水提取物对由猪新鲜肾皮质中分离精制的15 羟前列腺素脱氢酶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延长前列腺素E2的利尿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小儿夜啼:以黑牵牛子7粒,捣碎,温水调敷,睡前敷脐后以胶布固定,共治疗20例,均当夜见效。[中医杂志,1983,(4):34] ② 习惯性便秘:用牵牛子30g,皂角子24g,桃仁15g,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g。便秘时服3~6g,温开水送服。共治疗38例,结果治愈31例,显效2例,无效5例。[陕西中医,1992,13(6):266] ③ 蛲虫病:用炒黑、白丑各50g,炒使君子仁10g,共研细末。用芝麻油煎蛋1个,摊成饼状,趁热将药末撒在蛋面上,蒸熟后卷成筒状,早晨空腹1次服完。用量6~9岁,每次4~6g;10~14岁,每次6g;15~19岁,每次8g,隔日服1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00例,1个疗程痊愈者290例,2个疗程痊愈者10例,痊愈率达100% 。[辽宁中医杂志,1991,18(8):4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