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295页(1862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概述】本品又名盐附子、白附片、黑顺片。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abx.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全国很多地区已有引种栽培,并有少量生产。6月下旬至8月上旬挖出全株,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成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药性】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应用】

1.用于亡阳证,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倦,腹痛下利清谷,神倦欲寐,呼吸微弱,脉微欲绝,常与干姜、甘草配伍,方如四逆汤;若阳衰气脱,大汗淋漓,气促喘急,须配人参同用,方如参附汤;若阴盛格阳,阳虚上浮,症见下利脉微,面赤烦躁,则可配干姜、葱白同用,方如白通汤。

2.用于阳虚诸证,无论肾阳、脾阳、心阳虚证,均可运用。如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痿滑精,腰膝酸软,宫冷不孕,常配伍肉桂、熟地、山萸肉等同用,方如肾气丸;若脾阳不振,四肢不温,脘腹疼痛,呕吐下利,常与人参、干姜、白术同用,方如附子理中丸。若脾肾阳虚,气化不利,水湿内停,而见头面四肢浮肿,小便不利,形寒肢逆,则可与白术、茯苓等同用,方如真武汤;若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心痛,常配人参、桂枝等同用;若素体阳虚,复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身倦欲卧,脉沉者,多配麻黄、细辛同用,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3.用于寒湿痹证,周身骨节疼痛,常与桂枝、白术、甘草等同用,方如甘草附子汤。

4.用于阴疽疮疡,漫肿不溃,常配黄芪、人参、当归等同用,方如回阳三建汤、神功内托散。

此外,本品研末调敷足心,可治久患口疮;与枯矾共为末揩齿,可治风火牙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忌服。本品毒性较大,生附子不宜内服,内服须经炮制,宜先煎30~60分钟,使其毒性降低;用量宜小到大,以免中毒。反半夏、瓜蒌、白薇、白及、贝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附子含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异飞燕草碱、新乌头碱、苯甲酰中乌头原碱、新乌宁碱及消旋去甲乌药碱、棍掌碱氯化物、去甲毛菜碱等多种生物碱。

2.药理作用 附子有强心作用,其强心主要成分为消旋去甲乌药碱、棍掌碱氯化物、去甲猪毛菜碱等;附子注射液可显着提高小耐缺氧能力,拮抗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减少麻醉开胸犬的急性心肌缺血;在体外附子可促进血小板聚集,促进血凝,静注亦见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乌头碱生物碱有抗炎、止痛及局部麻醉作用;对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有增强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休克:用30% 参附注射液10~20ml加于5% ~10% 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20ml中静注,必要时每隔0.5~1小时重复1次;或用50~100ml加250~500ml上述液体中静滴。共抢救138例,结果显效91例,有效3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89.1% 。[中医杂志,1988,29(4):25]② 冻疮:用附子10g,白酒50g,浸泡半个小时后文火慢煎,煮沸3分钟后趁热用棉球蘸酒液涂于患处,每晚临睡前涂擦5次,共治疗冻疮未溃37例,结果痊愈20例,好转10例。[浙江中医杂志,1998,(10):441]③ 斑秃:用制附子、骨碎补各30g,共为粗末,加醋60ml,浸泡7天。用时用药棉蘸浸液不定时涂擦患部,每日不得少于3次。共治疗26例,8例用药10天,病灶区开始长出稀疏毛发;12例在用药10天后、6例在用药15天后逐渐长出浓密纤细黄花毛发。[山东中医杂志,1993,12(6):4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