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398页(2070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概述】本品又名白芨、甘根、呼良姜。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的块茎。主产于贵州、四川、湖南、安徽、河南、浙江等地。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至半干,除去外皮,晒干。

【药性】味苦、甘,性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收敛止血,消散痈肿,生肌敛疮。

【应用】

1.用于各种出血证,尤多用于肺胃出血及外伤出血,可单味研末调服,或配伍三七同用。如治咯血,可与枇杷叶、藕节、蛤粉炒阿胶珠、生地黄同用,方如白及枇杷丸;咯血属阴虚火旺者,配以沙参、百合、玄参等;咯血属肺气虚损者,则配人参、黄芪、山药等。如治吐血、便血,可单味研粉调服,或配三七粉、生大黄粉同用;若吐血兼有胃痛泛酸者,配以乌贼骨同用,方如乌及散。治鼻血,本品研末,童便调服,方如白及散;也可用冷水调白及末,以纸花贴鼻窍中,方如白及膏。治外伤出血,可研末掺患处,或配煅石膏外敷。

现临床常用于治疗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所致的咯血以及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吐血、便血等。

2.用于痈疽疮疡,瘰疬,痔瘘,水火烫伤,手足皲裂,肛裂。治痈疽疔疮,初起肿痛,可单用本品研末外敷,或与金银花、天花粉、皂角刺等同用,方如内消散;若治疮疡已溃,久不收口,可研粉外敷,或与贝母、轻粉、五倍子等伍用。治水火烫伤、手足皲裂、肛裂等,用本品研末,麻油调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研末,入丸、散,2~5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油调涂;或鲜品捣敷。

【使用注意】本品性涩,有敛邪之弊,外感咳血及肺胃实火亢盛者慎服。反乌头。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白及含联苄类、联菲类、蒽类等化合物,还含酸类、醛类等成分。新鲜块茎另含白及甘露聚糖。

2.药理作用 白及有良好的局部止血作用,能使末梢血液内的血细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并可缩短家的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加速红细胞沉降率,而产生止血作用;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对大肝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抗癌的有效成分为块茎中含量较多的黏液质;对革兰阳性菌及人型结核杆菌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煎剂在试管内对奥杜盎小芽孢菌有弱抑制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上消化道出血: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白及粉5~10g,水调为糊,饭前30分钟服,每日3次。共治疗48例,结果痊愈39例,好转4例,未愈3例(肝硬化2例及胃癌1例),恶化2例(肝硬化及胃癌各1例)。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常规治疗者。[中国民间疗法,2003,11(3):49]。② 咯血:在抗结核、抗感染及垂体后叶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白及20g,河蚌4只(去壳,将肉切成小块),加适量水煎汤服用,每日2次,每次约150m1,连用7天。治疗咯血的总有效率为95.6% 。[中国社区医师,2003,19(9):39]③鼻衄:用白及30g,研极细末,取适量药末用冷开水调拌(糯米粥汤尤佳),捏成条状。用时将药条塞进患者鼻腔,保留2天左右;若两侧都出血则用上药轮换塞鼻。共治疗13例,用药1次痊愈者7例,2次痊愈者5例。[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9(2):23]④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用壁研面,合白及煎成黏性汤液,保留灌肠,3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另用壁虎、白及研面装入胶囊,在灌肠间歇期服用。共治疗89例,经1~2个疗程,临床治愈72例,好转15例,无效2例。[中医研究,1994,7(2):29]⑤ 乳糜尿:用白及3g,研末,早晚分2次服,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7例,结果总有效率为89% 。[中医杂志,1992,(7):58(1):31]⑥ 口腔黏膜病:将40% 白及粉加60% 白糖混匀。用时先用3% 双氧水清洗,再用盐水洗净患处,然后涂搽配好的白及粉,用棉球压迫15分钟或半小时,涂后一段时间不能漱口或进食。共治疗60例,结果:痊愈10例,显效49例,无效1例。[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6,6(4):25]⑦ 反流性胃 食管炎:用白及20g,蒲公英30g,加水500ml,煎至100ml,每日2次,反酸明显者加海螵蛸,打呃甚者加韭菜籽15g。共治疗52例,结果完全缓解27例,部分缓解21例,总有效率达92% 。[中草药,2003,34(11):103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