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简述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耳解剖学手册》第89页(1882字)
一、总论(图6-1)
图6-1 位置
整个窦位于颅骨基底的后方。成人的长度变异,9~12 cm。
粗细很重要,海绵窦为其邻接窦:右侧横窦最粗:大窦(9~15mm);左侧横窦最细:小窦(5~12mm);终端起始部规则地增粗。
形状:明显变异的部分在中枢部呈三角形;在乳突部呈半卵圆形,有骨性凸面、小脑回面。
肉眼所见:颅内其他静脉共同的:蓝色、壁薄、近透明、不搏动。
组织学所见:窦壁具二层:①内层,内皮细胞层,多角细胞,无肌肉层;②外层,纤维层,由硬脑膜组成并代替通常静脉壁的外膜层(外层)和中层(纤维肌层)。静脉腔是无瓣膜的,沿窦壁有不规则的环箍(Willis带),后者形成真正的隔膜。
二、起源(图6-2)
图6-2 起始部:3个通常分布状态
1 .水平:从内枕前粗隆看上去在指状压迹处汇集由上后静脉丛窦汇集形成的易变静脉丛、窦汇是由:
①上矢状窦:单独并在中间,位于小脑镰的周边缘,收集大脑凸面的血液回流。
②右侧横窦:由Galien静脉、基底静脉及下矢状窦汇集处分出。单个并中间,呈矢状走行到小脑镰参与小脑幕的连合,引流脑深部的血液循环。
③后枕静脉窦:成对且对称,光滑,在小脑窝板硬脑膜下,然后转到小脑镰的外周缘。
2.起源形式:全部三处个体变异很大,即:
①十字形:最典型也最罕见,有Hérophile压迹(弯曲压进)和左、右侧横窦一部分对称而成,另一部为中线形。
②菱形:上矢状窦和右侧横窦在其后端分叉,而各左、右支都有同样的横窦。吻合袢可连接各分叉之支(丛形变异)。
③相依形:上矢状窦开口于横窦,亦常开口于直窦,直窦又开口于左侧横窦。两窦相依的转变部乃一吻合处扩大部。
在后者情况下,右侧横窦引流大脑凸面血液,左侧横窦引流脑深部血液。
三、走行
横窦使其轴呈一横放着的S状走行。后弯曲部呈一水平面,前弯曲呈一轻度垂直走行。
由后向前,将其分为三部分(图6-3,6-4):
1 .横段长7mm。斜向前外方,在水平面上有一凹向内前的弯曲。占据在枕骨鳞部的横窦沟里,在上面之大脑窝和在下面之小脑窝之间。
2.膝部依靠岩骨上缘后端,位于星点的稍前方;膝部弯成约90°角,开口向下后方;离开枕骨鳞沟,继续向前到小脑窝。
3 .乙状部总的向前上凹的弯曲段和岩骨后端结合。由此可看出:①降部口近垂直,略斜向前内方。在沟中继续前行越陷越深,藏于乳突和岩骨后颅内面间的接合处。②水平部短而斜向前内方,呈一凹向外前方的轻度弯曲。首先是岩-乳突部,通过枕岩缝,尔后停于骨沟内,到枕骨侧板的上面。一个很明显嵴突,凹向上方,拱起拖把稍向前的终端;此后变成极短一段近垂直状。
图6-3 横窦膝部及横段
图6-4 颈静脉球和侧窦乙状段
四、终端
右后裂孔处,横窦钻入以充满管道形式的颈静脉球。
小结:保留下来的横窦,在其行程中严格地保持在颅内。硬脑膜组成其外鞘包裹整个窦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