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缺乏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141页(1411字)
人体缺乏维生素K能引起以出血倾向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肝细胞合成凝血酶原及因子Ⅱ、Ⅶ、Ⅸ、Ⅹ时,必需依赖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主要为γ-羧基谷氨酸合成不足,这些凝血因子便不能通过钙离子吸附在血小板第3因子的表面,从而影响了其凝血生理功能。除绿叶蔬菜和植物油外,常食的谷物、水果及乳类含维生素K甚少,母乳含量更低(不及牛乳的1/4)。人类肠道细菌可合成维生素K,并有部分可被人体所吸收,新生儿因肠道细菌甚少,故易致维生素K缺乏。
【诊断】
1.新生儿出血症
(1)病史:常在生后2~5d发病。早产儿或母服双香豆素、苯妥英钠则多在生后第1d发病。
(2)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出血最多见,脐部、皮下、口腔黏膜慢性渗血也不少见,早产儿偶见颅内出血,预后严重。
2.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
(1)病史:生后1~2个月发病。多为单纯母乳喂养的小儿,并多突然起病。
(2)临床表现 以多发性颅内出血为主要表现。为该年龄期小儿颅内出血的主要病因。表现为尖叫,脑性哭闹,前囟隆起,抽搐、昏迷等。部分患儿有后遗症(脑性瘫痪、智能迟缓、惊厥等)。
【实验室检查】
1.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主要的诊断依据,但因子V及纤维蛋白原减少,也可引起类似的改变。此时可用凝血酶原时间纠正试验,来加以鉴别。
2.贫血程度与出血量成正比。出血后网织细胞和白细胞可增多。
3.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时间正常,凝血时间延长或轻度延长。
【治疗】
1.肌内注射维生素K1,首次2~5mg,一般4~6h起作用,必要时12h后可重复此量,从第2d起减为每日1~2mg,疗程5~7d。加大剂量疗效并不提高,但副作用明显增多。维生素K3是一种弱氧化剂,可造成溶血,并且和胆红素竞争白蛋白结合点,使血中间接胆红素游离,故有招致黄疸的危险,一般很少应用。
2.出血过多者应输新鲜血,10~20ml/kg,除能纠正贫血外尚可补充各种凝血因子。
【预防】
1.维生素K的生理需要量是每日0.5~1.0μg/kg。
2.生后肌内注射维生素K1mg即可预防新生儿出血症的发生。孕妇自产前1周起每日口服维生素K2~4mg,或临产前数小时肌内注射等量的维生素K,也有同样的预防效果。
3.对单纯母乳喂养的小儿,每周肌内注射维生素 K11~2mg即可防止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