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583页(1773字)

小儿正常血压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凡超过各年龄正常标准时,即称高血压(hypertension)。标准血压,一般在安静情况下,4岁以后小儿的正常收缩压(kPa)可以年龄×0.3+10.4kPa来计算,舒张压为收缩压的2/3,下肢收缩压较上肢高2~4kPa。若幼儿经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收缩压均超过16~17.3kPa,舒张压超过10.7~12kPa,经随访观察,确无外界因素所致的人为的或暂时性血压升高者,应考虑为高血压。

高血压症在小儿期虽较成人为少,但并非罕见。极大部分高血压系继发性,仅极少数为原发性。由于小儿血压易受环境、情绪等影响而变化,故测量血压最好在安静情况下或应用镇静剂后进行。用血压计测量血压时,患儿应平卧,要求血压计束臂带宽度为上臂长度的2/3,新生儿及早产儿用2.5cm 宽,婴幼儿用5cm 宽,年长儿用8~12cm 宽。

由于不少成人高血压起源于小儿时期,亦有人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疾患及原发性高血压亦可能起始于婴儿或儿童时期,故血压测量应列入小儿健康检查及住院患儿常规检查。

【病因】

1.急性高血压 如急性肾炎、紫癜性肾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颅内肿瘤、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中等。

2.持续性慢性高血压 如慢性肾炎、肾脏畸形、肾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慢性肾盂肾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母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3.阵发性高血压 如嗜铬细胞瘤在休息时可无症状,而在任何生理刺激后突然分泌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尿内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VMA)明显增高等。

【鉴别】

1.病史 详细询问过去有无高血压史,第一次测得高血压而临床无任何阳性体征时,宜于数小时或数日后复查,以排除小儿情绪紧张、恐惧、发怒、咳嗽等影响而引起血压暂时性升高,不应立即诊断为高血压。同时要了解高血压发病情况,如急性或阵发性等。询问有无浮肿、血尿、尿频、尿急等泌尿系统疾病症状;有无呕吐、头痛、昏迷及抽搐等颅压增高症状;有无长期服用激素、大剂量甘草史等,以及汞、铅中毒等病史。

2.高血压伴随症状

(1)引起小儿高血压最常见的病因是肾实质病变。若患儿有浮肿,尿少,蛋白尿,管型尿及尿内有红、白细胞,应进一步检查肾功能(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及尿浓缩、稀释等试验)。疑有慢性肾实质病变而常规检查又未能证实者,可考虑做肾脏穿刺活检。

(2)高血压伴有心脏杂音或腹部血管杂音时,提示有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应检查四肢脉搏,测量上下肢血压,做心电图,X线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主动脉逆行造影等。

(3)高血压伴有电解质紊乱,如血液生化检验有高钠、低钾出现,提示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4)高血压同时出现突眼、多汗、手颤、心悸、甲状腺肿大等,提示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患儿有向心性肥胖,脸如满月,皮肤多毛并有紫纹,提示皮质醇增多症。高血压件性征异常,应考虑肾上腺性征异常症,宜进一步检查有关的内分泌功能。

(5)高血压伴多系统症状,如肝、肾、心功能等,提示有患结缔组织病的可能。

(6)高血压伴急性腹痛者,要考虑血紫质病、过敏性紫癜、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7)高血压伴颅压增高症状者,提示有患脑炎、颅内肿瘤、颅内出血、脑水肿等疾病,应进行脑脊液、脑电图、头颅摄片、头颅 CT、磁共振以及气脑造影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上一篇:头痛 下一篇: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