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南人民出版社《香港手册》第206页(1270字)
教育在资源贫乏的香港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教育的发展,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有力地推动了香港地区工商业的发展。早期的香港教育带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近30年来,受到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日益紧密联系,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人才开发为主导的多层次、普及的和实用型的教育体系。不仅如此,香港的教育具有中西汇合的特点,在华人为主的学校里,传统的中国教育思想与西方的教育主张兼容并蓄,发挥着各自的优势,而且,在香港各种社会团体竞相办学的情况下,不同宗教背景的学校能够和平相处,形成了香港教育的一大特色。1945年前的百多年间,香港政府对教育实行的是低限度承担的原则,教育经费占政府年开支份额不超过4%,且通过资助办学把学校等级化,用教育法规控制学校,强化英语教育。二次大战后,香港教育受到新的政治经济影响。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香港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人口的激增,使香港政府对旧的殖民地教育政策进行了调整,废弃了低限度承担原则,以普及教育替代精英教育,逐步建立以智力投资为主导的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1965年,香港政府发布的《教育政策白皮书》,提出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和扩大中学教育,确立通过资助学校达到发展教育的原则。1971年正式实行小学义务教育。1974年发表《香港未来十年中学教育白皮书》,提出1979年起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并要求在初中阶段的课程实用及工业科目占25~30%,建立初中评核考试制度,扩大高中,扩大师范教育,发展工业学校及初中职业先修训练等。实际上,香港的九年义务教育提前一年于1978年就已开始实施。随着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加速了对工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工业技术教育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此,港府先后在1982年和1983年成立了职业训练局、工业教育及职业训练署、教育及人力统筹司等机构,加强对香港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进一步明确教育发展的实用型目标。香港教育由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4个阶段组成,根据经费来源不同分设4类学校:一是官立学校,经费由教育司署负责;二是津贴学校,是社团或私人办的不牟利学校,收支不足部分由政府津贴;三是补贴学校,这一般是私人学校,由政府一次性给予困难补助,或由政府收买私办中学的初中学位,按官办学校或津贴学校一样统一分配学位数,所以这类学校也可称私立买位学校;四是私立学校,是完全自负盈亏的独立学校。近20年来,香港的教育经费比较宽裕,开支也较大。据统计,1975~1990年间的教育经费平均占财政总预算的16.4%,最低一年也在14%,其中如1986—1987财政年度,教育开支占总预算开支的17%,而次年度则为18%。这个数字,已接近或超过80年代欧美国家水平。15年中教育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3%。1990年计算,全港学生人均教育经费达5000港元(640美元),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数(188美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704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