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问题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18页(5808字)

理论界一致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它集中地体现在《邓小平文选》、十二大文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中。它们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把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成果。

1.关于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问题。在“党的领导”的含义方面,明确指出,党对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这种领导是通过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细致而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严肃而审慎的组织工作,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而实现的。在党同政府和其它组织的关系方面,提出必须实行党政分工的原则;在党的活动同国家宪法、法律的关系方面,明确规定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在党内斗争方面,强调对党内的斗争和矛盾,必须进行具体的符合实际的科学分析,不能统统说成是社会阶级斗争的反映,说成是“路线斗争”。并且规定,今后在党内斗争的问题上,原则上不再使用“路线斗争”、“路线错误”一类提法。

2.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问题。一些论者指出,党的“十二大”在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就在于它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包含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一些文章的论述来看,在怎样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要不要概括和怎样概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容等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对于“特色”的理解,有的认为,它是相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和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模式而言,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独具的特点;有的文章则突出强调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具有的特点,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容,有以下几种提法:第一种是把它概括为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新时期的总任务和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的今后一段时期的四项工作的结合;第二种是概括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反映出来的特点;第三种是依据党的十二大文献的内容来概括。

3.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问题。一些人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不仅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而且在全党全国人民中确立了这样一个基本的理论观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办,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根本任务。今后除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决不能再偏离这个重点,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个理论观点是对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的重要发展。

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许多文章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通过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和对社会现实状况的周密考察,在估量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上,认识大大深化,形成了在阶级斗争理论问题上的新见解,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摒弃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明确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因此,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

5.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比较集中的意见认为,这一命题的提出,不仅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崭新发展,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许多文章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创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概念;第二,指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党的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作一项长远的带根本性的战略方针;第四,提出了社会主义必须建设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以及两个文明同步发展的原理;第五,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要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6.关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问题。一些论者认为,这个问题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十二大报告充分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中所取得的显着成就。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高度民主的含义;论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任务。第二,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方面,恢复和重新制定了许多法律、法令,并提出不少新的理论观点和原则。

7.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的新贡献,内容是相当丰富的。特别是十二届三中全会所作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论述了有关经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中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的理论原则、方针政策的重申和深化,也有不少是新的重大发展。袁木等在《红旗》杂志上发表的一组文章,概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问题;第二,关于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和地位,把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问题;第三,关于正确认识国家机关管理经济的职能,坚持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问题;第四,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长期坚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问题;第五,关于克服平均主义,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问题。

8.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运用和发展问题。一些论者认为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第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恢复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二,运用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开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路子。第三,正确解决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第四,提出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一些文章还分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的特色问题,提出了3点:第一,在“拨乱反正”和破旧创新中发展;第二,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经济建设中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特别突出;第三,集体智慧更加明显。

毛泽东思想的研究,目前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积极的成果,但在一定意义上说还处于起步阶段。亟待解决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应加强毛泽东思想研究的理论队伍的建设。目前业已形成的这支队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二,应扩展毛泽东思想的研究领域,把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工作推向深人。当前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从横向来看,对毛泽东哲学思想以外的专题研究很少;从纵向来看,研究民主革命时期的较多,研究社会主义时期的较少。同时,研究的领域多限于史和论两个方面,其它方面则较少。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从总体上应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1.从毛泽东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进行研究。目前的论着还是偏重于政治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研究,其它方面专史的研究较少。

2.从原理的角度进行研究。目前概论和专论的着作都较少,相比之下,哲学方面的多一些。

3.对毛泽东着作的研究。目前已出版了学习毛泽东8篇、10篇和43篇着作等论着,研究原着的论文也有一定数量,但还缺少力作。

4.对毛泽东生平、传记的研究。

5.为进行毛泽东思想研究工作而提供必要的工具书和资料,如国内外研究毛泽东思想的论着索引等。

6.翻译、介绍国外有关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文章及动态,吸取其中有益的成果,回答提出的问题和挑战,借鉴国外学术界的研究方法和资料。

以上是从研究的广度讲的。至于在深度上,目前大多还局限于对《决议》的注释和解释,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经验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努力。

第三,进一步开展对毛泽东思想是全党的集体智慧结晶问题的研究。一是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平、思想逐一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国内不仅要有研究毛泽东同志的专家,也要有研究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同志的专家。二是对党中央重要文件的研究。这些文件包含了全党的智慧,反映了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水平。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四,注意提高与普及、研究与宣传的结合。

第五,进一步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研究毛泽东思想的风气已有所改观,但贯彻“双百”方针,实行学术民主,仍是面临的重要问题。毛泽东思想是一门科学,是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了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应当鼓励人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现实问题开展广泛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要允许研究工作中出现某种不足或失误,允许有不同意见的争鸣,使毛泽东思想研究工作走上更加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六,应加强有关理论工作者之间的联系和开展学术交流。目前国内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工作尚无统一规划,重要课题的确定、编写和学术交流,也缺少必要的安排,在若干研究领域,还处在人自为战、组(单位)自为战的局面。这种状况不利于毛泽东思想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亟需加强有关研究人员间的组织联系,并逐步在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以协调全国的力量,全面系统地开展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工作。

中国是毛泽东思想的故乡,具有丰富的革命历史经验,发扬光大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南——学习〈邓小平文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

马齐彬、陈登才:《浅谈毛泽东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郑德荣等:《毛泽东思想史稿》,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

张广信:《毛泽东思想研究答问》,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马齐彬、周逸等:《毛泽东建党思想与党史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四十年来关于毛泽东思想的一些提法》,《红旗》1981年第2期。

邵华泽:《党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而奋斗的七年》,《毛泽东思想研究》1984年第1期。

赵军先等:《浅谈毛泽东思想萌茅时期的核心》,《武汉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连海:《关于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初探》,《华中师院学报》1983年第6期。

刘勉玉:《从三次历史性转变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江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第2期。

陈金榜:《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的实践和党的第次历史性转变》,《江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第2期。

黄少群:《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的提出和形成》,《理论月刊》1984年第5期。

郭润宇:《试论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标志》,《理论研究》1983年第12期。

陶金峰:《党的“二大”关于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毛泽东思想萌芽之始》,《朝阳师专学报》1984年第3期。

杨超:《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毛泽东思想研究》1983年创刊号。

常宁、日山:《在新的实践中发展毛泽东思想》,《解放日报》1983年4月13日。

王文承:《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讨论综述》,《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2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