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1页(919字)

汤用彤晚年先后发表了《寇谦之的着作与思想》(《历史研究》1961年第5期,与汤一介合作)、《康复札记四则》(《新建设》1961年6月号)、《从〈一切道经〉说到武则天》(《光明日报》1962年11月21日)和《读道藏札记》(《历史研究》1964年第3期)等论文和札记,分析了近10部道经的史料价值。“文化大革命”前,学者们对《太平经》有三种意见,杨宽的《论〈太平经〉——记我国第一部农民革命的理论着作》(《学术月刊》1959年9月号),高度评价了道教经典《太平经》。在杨宽以前,侯外庐、张岂之、杨超,李学勤、徐知、袁良义等在各自的论着中都肯定了《太平经》的革命内容。戎笙在《试论〈太平经〉》(《历史研究》1959年第11期)中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太平经》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宗教语言,少量内容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人民的愿望,但不能对之评价过高。他的意见与1958年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中的观点相一致。和他的意见相似的还有德基。王明在《〈太平经〉合校》前言中,认为《太平经》大部分篇幅是宣扬有神论、宗教唯心论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一些篇章也反映了当时的进步思想,对张角、张鲁辈也有所启发。喻松青的意见和他相似。粉碎“四人帮”后,发表关于《太平经》的论文近20篇,惜创见不多。但在《抱朴子》研究方面却有所突破。杨明照在《葛洪和他的〈抱朴子外篇〉》(《文史知识》1982年第7期)中强调外篇早于内篇。王明《论葛洪》(《中国古代着名哲学家评传续编二》,齐鲁书社,1982年)认为葛洪的思想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在研究以上道家经典的同时,学者们开始重视其它道经,研究了《老子想尔注》、《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道德经序诀》、《老子化胡经》、《太上洞渊神呪经》、《灵宝度人经》四注、《敦煌道教佚经》、《无能子》、《太上感应篇》等。谷方《河上公〈老子章句〉考证》(《中国哲学)第7辑,1982年)认为它是葛洪派道教徒伪托之作,而金春峰《也谈〈老子河上公章句〉之时代及其与〈抱朴子〉之关系》(《中国哲学)第9辑,1983年)维持一些前辈学者的观点,断言它确系西汉人作品而非魏晋人所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