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城市的流通中心作用与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154页(1773字)
(一)怎样认识城市流通功能的地位和作用。不少研究者认为,仅仅认识到流通对生产的重要的反作用是不够的,还应充分认识到它的意义和作用。有人把城市流通的功能归纳为“三性”:
1.城市流通功能的先导性。有的人根据马克思在论述货币资本的循环与周转时曾多次提到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生产先行或先导阶段的说法,认为城市的形成,流通是有先导作用的。现在开发建设城市是从搞“七通一平”着手,总是先有资金、技术、信息、劳务流通。必须等到这些流通“流”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有生产出台。
2.城市流通功能的普遍性。城市是一个经济实体,古往今来,没有流通的城市是没有的,但是没有工业生产或工业生产占很小比重的城市,不仅在历史上曾大量存在,在现代城市中也有,如旅游城市、科学城等。因此,流通具有普遍性。
3.城市流通功能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全面性。流通不仅是生产的先导,而且是消费的保证条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分配也必须通过流通才能实现,流通本身就是交换关系的总合。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都与流通息息相关。流通是社会经济中最敏感的领域,它的影响是全面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流通是城市的起点和中心职能。与此相近的看法认为,流通是经济区形成的先导,经济区形成后,流通起基础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生产与流通的关系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目前强调流通,是由于多年来忽视流通,致使流通成了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生产上的许多矛盾都集中地从流通过程中表现出来。但是,也不能因强调流通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流通决定一切,而忽视城市的生产功能。
(二)城市流通的中心作用。饶会林认为,“城市流通功能,主要表现在它的中心作用的发挥上。可从三方面来理解,一是流通中心的辐射作用,如批发、零售、投资及其它外向性流通服务等;二是流通中心的吸收作用,如购进、运进、吸引外资及其它内向性流通服务等;三是流通中心的中介作用,也就是一种以中心为轴的经济横向联系作用。前两种流通一般属于物质实体性的流通,后一种流通一般是非物质实体性的”流通(饶会林:《第三次全国中心城市经济理论会简报》第6期,1985年5月9日)。
还有的人认为,中心城市的流通将是现代化的大流通,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体:(1)它是商品流通(所有权转移过程)和物资流通(商品实体空间移动过程)的统一;(2)它是使用价值运动和价值运动的统一,两种运动各有独特规律;(3)它是流通客体和流通主体的统一。因此包括为主体服务的各种劳务流通;(4)它又是商品信息流通和物质流通的统一。这几个统一决定了中心城市的流通是包括商品、物资、资金、劳务、信息流通等子系统的巨型系统。应把系统工程理论用到中心城市流通结构的研究上(郭鸿懋:《第三次全国中心城市经济理论会简报》第7期,1985年5月9日)。
(三)中心城市流通和发展第三产业问题。许多人认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是多功能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发展的共同趋势。多功能中心城市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与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是不尽相同的,整个国家或地区一般是以一、二产业为主导。而多功能的中心城市,一般应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三次全国中心城市经济理论会简报》第12期,1985年5月11日)。与此相近的观点认为,城市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区域社会服务中心,这是中心城市的本质定义,城市之为城市,就在于它有发达的第三产业(李国忠:《论城市与第三产业》,《城市体制改革与流通中心作用》论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多功能的中心城市,第三产业应同第二产业协调发展,而不是占主导地位。从城市的聚集经济效益考察,工业生产在地域空间上相对集中是一种趋势。由于生产的发展,才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可能,这就要求第三产业要同一、二产业相互协调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