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213页(1948字)

唐宋以下,白话文献渐多,这些文献里的词汇多有不同于文言词汇之处。这类词汇日益丰富的结果,构成了近代汉语词汇。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是近代汉语研究领域中很活跃的一个方面。

张相《词曲语辞汇释》(中华书局,1953年)

是研究近代词汇的开山之作。由于近代词汇的意义不同于文言词汇的“雅诂旧义”,因此研究近代词汇的方法也与研究文言词汇的方法有所不同。本书采用的方法是以诗证诗、以词证词、以曲证曲,并以三者或二者互证,以求得对某个词的确切解释。这部书的影响很大。同类性质的着作有:朱居易的《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商务印书馆,1956年),陆澹安的《小说词语汇释》(中华书局,1964年),王瑛的《诗词曲语词例释》(中华书局,1980年),徐仁甫的《广释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陆澹安的《戏曲词语汇释》(中华书局,1981年),顾学颉等的《元曲释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的专着》一书的出版,表明近代词汇的研究更加趋于深入。这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在方法上力求从纵横两个方面着眼来研究,即不仅联系各个时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变文词语的继承、发展和异同,而且综合某一时代平面上的各种材料来分析这个断层上的词汇,这就比张相的书基本限于纵向研究更有所前进。本书出版于1959年,当即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到1962年即出了增订三版,1981年出了增订四版。

郭在贻《训诂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一书中训释近代词汇的一组论文,可以说是步武蒋礼鸿书的精心之作。他们都有专攻传统训诂学的经验,转而用乾嘉朴学的精神来治近代词汇,因而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绩。

敦煌变文的校勘和注释 变文是唐五代民间文学作品,其中保存了不少当时口语材料。由于变文里假借字、简体字、俗体字很多,抄写过程中又有不少脱、衍、讹、倒,因此索解颇为困难。研究者在变文的校勘和注释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徐震堮的《敦煌变文集校记补正》、《敦煌变文集校记再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58年第1、2期)、蒋礼鸿的《敦煌变文集校记录略》(《杭州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张永言的《读〈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偶记》(《中国语文》1964年第3期)、刘坚的《校勘在俗语词研究中的运用》(《中国语文》1981年第6期)、陈治文的《敦煌变文词语校释拾遗》(《中国语文》1982年第2期)、吕叔湘的《新版〈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读后》(《中国语文》1982第3期发表后),郭在贻、梅祖麟、袁宾等先后着文质疑问难,互相探讨,使变文词语的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所前进。江蓝生的《敦煌写本〈燕子赋〉二种校注》(《关陇文学论丛》第1辑)是以一部作品为对象、深入研究变文口语词的论文。

诗词曲语辞的研究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的出版,推动了这方面的研究。《中国语文》和某些大专院校学报发表了大量的论文,数量甚至超过了研究变文语词的论文。也进行了一些讨论,争论主要是在对个别语词的解释方面。王贞珉的《元曲选释补笺》(《横滨市立大学论丛》第15卷第3号)是戏曲词语研究方面的一篇很有质量的论文。

白话小说口语词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大致集中在《水浒传》、《金瓶梅》、《儿女英雄传》等几部小说,有关论文有李法白等的《〈水浒传〉“却”的词义初探》(《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弥松颐的《〈儿女英雄传〉语汇释》(《中国语文》1981年第5期)、白维国的《〈金瓶梅〉特殊词语例释》(《学习与思考》1981年)、张惠英的《〈金瓶梅〉用的是山东话吗?》(《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等。

近代词汇的词源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开展得还不够广泛。代表性的论文可以举出吕叔湘《语文杂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里考释词语的一组文章以及陈治文《近指指示词“这”的来源》(《中国语文》1964年第6期)、张永言《词义琐记》(《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张惠英《“何”与“何物”》(《方言》1984年第1期)、江蓝生《“影响”释义》(《中国语文》1982年第2期)等。这些论文或以文献材料为依据,或联系活的方言资料,对近代的一些口语词作穷源竟委式的研究,对汉语的历史词汇学研究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