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领域的扩大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251页(2004字)

过去比较忽视、甚至完全没有研究的一些地区的现代文学,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些方面还获得了比较大的成绩。

一、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

过去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一时期的文学,只讲离开东北沦陷区的肖军、肖红等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对在险恶的环境下曲折发展的东北地区的文学运动,则略而不提。近年来东北地区现代文学研究者已开过多次会议,较为广泛地搜集资料,出版了《东北现代文学史资料》多期,并写出了《东北现代文学史》初稿,其中对东北沦陷区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作了比较详尽的叙述和分析。

二、上海“孤岛”时期文学研究

从1937年11月上海四周沦陷后,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前长达四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留在上海的一批进步作家和爱国的文化工作者,利用英法等国“租界”这个特殊环境,继续开展各种公开和隐蔽的抗日文艺活动,人们习惯地称这一时期的文学运动为上海“孤岛”时期的文学运动。对这一文学运动的研究是以往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空白。近几年来,人们认识到上海“孤岛”时期的进步文艺运动是全国抗日文艺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曾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因此,上海的一些现代文学研究工作者在搜集、整理大量的文学运动史料的基础上,正在着手编写《上海“孤岛”时期文学史》。

三、江西苏区文艺研究

江西苏区文艺,是指该区从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到1934年10月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北上这一历史时期的文艺。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和以工农兵为主体的群众性革命文艺运动的产物,是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真实记录。近年来新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注意提及这一时期的文艺运动,但限于资料不全,论述均不充分,1984年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写的《江西苏区文学史》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

四、抗战时期国统区文艺研究

八年抗战期间,国统区文艺运动的成绩也是巨大的,它在思想斗争、理论建设以及创作方面,都有巨大的建树。以前的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对它的评价不够充分,近年来,抗战文艺研究日见兴盛,1980年冬,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发起,在重庆举行了“抗战文艺讨论会”,并成立了重庆地区中国抗战文艺研究会,1981年出版了《抗战文艺研究》集刊第一期,并着手编写《抗战文学史》。作为世界反法西斯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文艺也日益得到国际上一些研究者的重视,在巴黎和香港均召开过中国抗战时期文学的学术讨论会。过去在一些现代文学史着作中和一些文艺界人士中曾出现一种做法,即在肯定抗战文艺成绩的同时,也批评了抗战文艺存在右倾的偏向。对此,许多研究者从抗战文艺的事实出发,认为这种评价不符合事实,从而否定了抗战文艺存在右倾偏向的提法。

五、延安文艺研究

抗战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艺运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页,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一地区的文艺运动(也有人把抗日时期的敌后根据地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文艺,一并放在延安文艺中来研究)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立了全国性的延安文艺研究会,出版了《延安文艺研究》季刊和《延安文艺丛书》,其中包括小说、歌、散文、报告文学、戏剧等,为深入开展延安文艺研究打下了基础。

六、台、港地区现代文学研究

这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前对台、港文学的过去和现状了解不多,更谈不上系统的研究,目前还处于介绍情况或初步研究的阶段,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均成立了台、港文学的研究机构,还召集过几次全国性的台、港文学讨论会。

【参考文献】:

樊骏:《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国现代文学演讲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

邢铁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83年第6期。

赵存茂:《鲁迅研究述评》,1983年《中国文学研究年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