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273页(1821字)

解放后对于美国文学的介绍经历了先冷后热的过程。50-60年代不论翻译与评论,都只限于进步作家,如克·吐温、德莱塞、杰克·伦敦和黑人作家、工人作家等,翻译与评论的成果数量不多,也谈不上研究的深度。粉碎“四人帮”以后不到10年,美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出版工作便空前活跃和繁荣起来,评论、研究工作也有所增强。

对美国文学的研究有如下三个方面的进展。

(一)扩大了研究领域:在对已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作家加深研究的同时,重点向现当代文学转移。过去被忽视的现代名家,如奥尼尔、福克纳、艾略特、厐德、菲兹杰拉尔德、赖特等,成了研究的对象,美国文学研究工作者对之发表过有分量的论文。中国读者过去没有听到过的当代作家,如马拉默德、欧茨、阿尔比、海勒、契弗、贝洛、辛格、梅曼、厄普代克、艾力森、纳伯科夫、洛威尔、金斯堡、普拉斯……等都有人写过论文或者在译作的前言后记和作者小传里予以介绍。

在介绍个别作家与作品的同时,还进行纵深或横向的综合分析。这类课题有:后现代主义、南方文学、新批评派、结构主义、科幻小说、侦探小说、妇女文学、超现实主义、犹太文学、政治小说、当代戏剧、存在主义文学、越战文学等等,其中当代的居多。

值得注意的是对美国现代派文学的评论。以艾略特、庞德为代表的现代派歌,“文化大革命”之前,评论家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现在则以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以福克纳为代表的南方文学、当代的“黑色幽默”文学,对中国批评界来说虽是全新的领域,但也有不少评论。对其中涉及到的意识流、荒诞手法等问题还进行了争论。

美国文学流派与作家的介绍不仅在读者中广有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新时期的文学创作。海明威、福克纳、斯坦倍克、冯尼格和“黑色幽默”派小说成为我国作家借鉴的一个重要来源。

美国文艺理论批评流派,包括“新批评派”、结构主义和分解结构主义,对我国理论批评也在发生影响,尤其是在方法论方面。它们扩大了我国批评界的视野,提供了多种角度的批评方法。

(二)撰写和翻译了文学史专着:过去,无论解放前还是解放后,美国文学都只限于对作家作品的研究。70年代后期,随着广大读者兴趣的增强和文学教学工作的需要,出现了一批史作。1978年出版的《美国文学简史》(上册)就是这方面的成果。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美国文学的史作。它包括殖民地时期、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等三个时期,截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该书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简略论述了19世纪美国文学的发展,包括对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的评述。编着者尊重历史的、辩证的发展,力求在准确评论思想内容的同时分析各类作家在艺术上的特征。

《简史》(上册)出版后得到学术界的好评。下册即将出版,同时出版上册修订本。

80年代初开始,我国还翻译出版了三部美国人写的文学史:《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作者威·索普,译者濮阳翔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当代美国文学:1945-1972》(作者哈桑,译者陆凡,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和《美国当代文学》(丹尼尔·霍夫曼主编,王逢振等译,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年)。

(三)评论队伍有了扩大:从评论队伍看,从事美国文学研究的已经不限于少数专业工作者。大专院校的教师是这支队伍的主体,尤其是年轻教师,其评介水平具有一定的深度。

从事美国文学研究工作的人遍及全国各地,形成多中心的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美国研究所、北京外语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都具有一支人数不等的评论队伍。山东大学美国文学研究所发起的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并于1982年和1985年召开了两次年会,进行学术交流,互通信息,促进了美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