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文化的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408页(3848字)

一、商代前期的研究空白得到填补 过去进行的商代考古研究,局限于安阳殷墟一地。1950年夏鼐亲自主持的辉县发掘,第一次发现早于殷墟的商代遗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年)。随后,郑州二里冈的大规模发掘,更以确切的地层关系证明其为商代前期的遗存,进一步丰富对它的认识(《郑州二里冈》,科学出版社,1959年)。继而通过郑州城址、二里头宫殿基址和偃师商城三项大规模发掘,使中国考古学上商代前期这一重要空白得到较好的填补,从而丰富了我们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认识。

关于郑州商城的年代和范围,开始曾有较大的争议,后来意见趋于一致。城址的平面基本上呈长方形,周长将近7公里,根据地层关系和碳十四测定,城墙的夯筑年代约当公元前1600年前后。对城址内部的宫殿基址,外围的铸铜、制陶、制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贵族和其他阶层的墓葬,也曾进行发掘。至于城址究竟建于哪一代商王,前已提到有成汤和仲丁两种意见,有待于更多的地下物证方能作出结论。

二里头遗址上层发现的宫殿基址,有的认为属夏,多数人主张属商,年代早于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宫殿基址。现已发掘的两处,可能是宗庙建筑的基址,一座总面积一万平方米左右,另一座规模较小。当地还曾发现其他大小不等的夯土台基,一定数量的小型房基,数十座墓葬,几种手工业遗迹,以及类似殷墟甲骨文字的刻纹陶等。从其文化发展的水平来考察,文明时代的特征已相当明显。主张二里头晚期遗存属商的论者,曾认其为汤都西亳,由于偃师商城的发现,尚需重新考订。

1983年夏季发现并随即着手发掘的偃师尸乡沟商城,与二里头遗址相距五、六公里,城址的平面也呈长方形,东西宽1200米,南北现长1700米,范围比郑州商城略小,营建年代当早于郑州商城,有可能与二里头宫殿基地相当或稍晚。城址南部的宫城,已进行大规模的发掘。城址的格局表明,这绝不是当时的普通城邑,只能是一代王都。发现和发掘这座城址的人员,根据《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下班固自注“尸乡,殷汤所都”等文献记载,推断这可能是汤都“西毫”(《偃师商城的初步勘探和发掘》,《考古》1984年第6期;《1983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10期)。而主张郑州商城是毫都的邹衡则认为这可能是伊尹放太甲的“桐宫”(《偃师商城即太甲桐宫说》,《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

二、商代后期文化的研究日渐深入 安阳殷墟是过去进行考古发掘最多的一个地方,曾经发现商代后期的宫殿基址、王陵等重要遗迹,以及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建国以来,在殷墟持续进行有计划的发掘,对商代后期文化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殷墟文化的分期断代研究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的。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器物特征,一般将殷墟文化分成4期,并推定第1期相当于武丁时期或稍早,第2期相当于祖庚、祖甲前后,第3期属康丁、武乙、文丁时期,第4期属帝乙、帝辛时期(《1973年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简报》,《考古》1975年第1期。(有的意见与此略有出入),从而为商代后期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殷墟现有发掘资料,无论夯土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址,还是大型和中小型墓葬,都是属于殷墟文化第1期者甚少或绝无,而绝大多数属2、3、4期。有的论者根据对殷墟布局问题的这一认识,重新提出盘庚未曾迁殷、殷墟为武丁以来旧都的看法。

建国以来的殷墟发掘中,占比重最大的是两、三千座墓葬。其中,1950年发掘的武官村大墓,曾经引起历史学界对殷代大量用人殉葬现象的普遍关注,后来又对武官村附近殷代祭祀先王的人祭坑进行大面积揭露;1976年发掘的妇好墓,是殷墟发掘50年来唯一保存较好的贵族大墓,对于研究殷代的礼制、青铜器和玉器有重要价值。关于妇好墓的年代和墓主人有不同看法,《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一书的作者郑振香等认为,该墓的年代属殷墟2期,妇好即甲骨文中的武丁之妇。有人认为,该墓的年代较晚,属廪辛、康丁、武乙、文丁时期(李伯谦:《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年代问题》,《考古》1979第2期)。也有人认为,该墓所出妇好铭文的铜器有早有晚,妇好是世代皆有的“世妇”,不能肯定必为武丁配偶(张政烺:《妇好略说》《考古》1983年第6期;《妇好略说补记》,《考古》1983年第8期)。殷墟发掘的大量小型墓葬,分属许多墓区,有的墓区还可分成若干墓群。不同墓区的同期墓群之间,随葬器物组合和铜器铭文族徽往往有所不同,因而被认为分别属于不同的氏族。根据殷墟发现的商代墓地资料,探讨当时的阶级状况、等级制度和血缘、亲属关系,将对商代历史的研究有重要帮助。

对殷墟所出各类重要标本的综合研究方面,《殷墟玉器》(文物出版社,1982年)和《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二书,都将建国以来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收录得比较齐全,并且进行一些专题讨论。《安阳殷墟头骨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一书,则将殷墟发掘50年来所出殷人头骨的研究报告汇集起来。

三、从地域上扩大对商文化的认识 建国以来,除了以郑州、安阳为中心的地带进行商代遗址和墓葬的大规模发掘外,还在河北、山东、江苏、山西、陕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以至北京附近和内蒙古东部,先后发现重要的商代遗存,得以了解商殷时期各地的文化面貌。

在藁城台西村遗址作过较多的发掘,那里夯土和土坯筑成的几种地面建筑基址,墙下有人牲奠基现象。所掘上百座墓葬,也有用人殉葬现象。当地应是殷人活动的重要地点(《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所出铁刃铜钺虽系陨铁加热锻成,并非人工冶铸制品,仍为我国古代用铁的最早实物标本(李众(柯俊〉:《关于藁城商代铜钺铁刃的分析》,《考古学报》1976年第2期)。

山东益都苏埠屯发掘的大型奴隶殉葬墓,江苏铜山丘湾发现的社祀遗迹,应与殷人在东方的主要盟国“东夷”有关。

长城内外的商代文化遗存,与夏家店下层文化有一定联系。平谷、卢、克什克腾旗等曾出土商代铜器。

山西石楼、陕西绥德一带出土商代铜器多起,被认为可能是鬼方等西鄙多方的遗存。陕西城固和四川彭县的铜器窖藏,则为蜀人遗物。

长江流域的重要发现有湖北黄陂盘龙城城址、江西清江吴城遗址、河南宁乡等地铜器窖藏,以及安徽的一些发现,大概分别属于荆楚和淮夷。

各地的发现在文化面貌上虽有某些地方特点,但总的说来并无太大差别,表明商殷时期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已在相当广阔的地区形成。

四、甲骨文的研究 1956年出版的陈梦家着《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对过去50多年甲骨文研究成果作了全面、系统的详细总结,并对甲骨文研究中至关重要的分期断代等问题有所发明,是甲骨学史上影响较大的巨着。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最重要的进展有二:一是郭沫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78年-1982年)一书,在广泛收集和认真整理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选录较重要的甲骨四万余片,是殷墟甲骨资料的集大成之作,对甲骨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将是新的推动。二是小屯南地发掘出土40多年来最多的一批刻辞甲骨(共计4511片),其中绝大多数属过去发现较少的康丁、武乙、文丁时期,地层关系比较明确,对甲骨文的断代研究有重要意义。《小屯南地甲骨》(中华书局,上册1980年,下册1984年)一书出版后,引起大家对“武乙、文丁卜辞”分期问题的深入探讨,所谓“自”、“子”、“午”三组卜辞的年代已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肯定应属武丁时期。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商周时代部分),文物出版社,198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商周考古部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出金文分域简目》,中华书局,1984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