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472页(2513字)
建国以来,藏族史的研究是国内藏学界中研究人员较多、成果较显着的领域之一。早在50年代末,北京和各有关省区的藏学研究人员,在对藏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基础上,查阅大量的藏汉文史料,编成《藏族简志》和《藏族简史》等着作,后因十年内乱,未能正式出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藏族史的研究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列入国家“六·五”期间科研项目之一的《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专集,已编辑完稿。全面介绍藏族社会发展史的《藏族史》,也正在编写之中。藏族史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西藏领土主权问题进行论证,近年来,这方面成就较大,对其他方面的一些课题研究也逐步深入,取得不少成果。
(一)藏族族源问题 对于藏族的起源,藏汉文史料有几种不同的记载。因此,藏学界对此所持的意见也不一致。主要有“猕猴变人”、“羌人”、“土着”等观点。秋伟、许国英等认为,“猕猴变人”虽是传说,但从猕猴的生活条件、自然环境适应人类生存等方面分析,古代藏族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带生息发展起来是可能的(秋伟:《西藏民族的来源》,《旅行家》1950第24期;许国英:《谈谈藏族对猕猴的图腾崇拜》,《青海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原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族所”)编的《藏族简志》,认为藏族是殷周时期羌人的后裔,与藏缅语族的各族同源。李延恺认为,青海藏族是原有的先民与其他民族逐渐融合而成,其中以当地羌人及土着居民为主。而同仁地区的藏族则是党项人与当地吐蕃人相互融合的结果(《从史籍和石碑看青海藏族的来源及变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2第2期;《关于同仁地区藏族来源的传说问题》,《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韦刚认为,远在西羌部落南迁以前,西藏地区已生活着大量古人类,藏族文化比羌发达,不会是羌之种裔。“来源于印度”的“南来说”,在早期藏文史料中找不到这种记载。一些藏族学者认为,这种说法只不过是某些宗教徒出于宗教感情所致,并无史料根据。因此,藏族应是雅鲁藏布江流域兴起的民族,而非外来(《藏族族源探索》,《西藏研究》1982年第3期)。近年来,由于西藏地区多处考古新发现,不少学者偏向于藏族起源于本地的土着说观点。这一问题的科学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二)吐蕃时期社会性质 吐蕃时期是藏族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对其社会性质问题的研究,有三种不同观点:1.奴隶制。王静如等人认为,吐蕃时期有大批的奴隶,并且多是生产奴隶,属于奴隶制经济系统,在社会政体、刑法、祭祀及对外战争等方面,都有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社会(《关于吐蕃国家时期的社会性质问题》,《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5集)。2.前期为奴隶制,后期为封建制。汪钦、范文澜等认为,吐蕃前期为奴隶社会,其后划分田界,给自由民分田地,使他们从事农业和牧业并对国家承担封建义务,吐蕃从此进入封建社会(《中国通史》〔修订本〕第3编)。3.封建制。李有义等认为,吐蕃在松赞干布时期已进入封建制社会。各部落酋长接受松赞干布的封爵,并为吐蕃王室效忠,交纳租税,出兵打仗,各部落间的纠纷,也需由王室替他们解决。这样一个完整的封建制度建立起来了(《今日的西藏》,天津知识书店,1951年)。
(三)西藏政教合一制度 东嘎·洛桑赤列认为,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与佛教的传入、发展有密切关系,其社会基础和阶级根源是西藏各教派集团的少数上层分子,由奴隶主演变为私人占有土地、牧场、牲畜、奴隶的农奴主。而多数俗人则成为受其剥削和压迫的贫困者。直到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其政教合一制度才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关于政教合一制度产生的时间,有的认为产生于八思巴受忽必烈册封的公元1263年(杨许浩:《简析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西藏研究》1983年第3期)。有的认为,始于宗喀巴的宗教改革后(中国科学院民族所:《藏族简志》)。有的则认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开始于元朝(都淦:《四川藏族地区土司制度概述》,《西藏研究》1981年第1期)。
(四)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理制度 许多学者写了大量的文章和专着,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如韩儒林的《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样管理西藏地方的》、王辅仁的《略论清朝前期对西藏的施政》、徐铭的《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初探》等,都是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章。关于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管理制度从什么时代开始的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说始于元朝,如牙含章认为,中央政府在西藏建立管理制度是元朝开始的,并把它确定为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的时期(《达赖喇嘛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一说早于元朝,如李有义、牛力耕等认为,在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求婚于唐朝时,便接受唐王朝的官职和封爵,承担纳贡和“讨伐不忠”的义务。甥舅联盟的本质在于“社稷如一”。中央政权与西藏地方政权建立从属关系,西藏地方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应从唐朝算起(一千五百年来的藏汉民族关系》,《新建设》1952年6月;《藏汉民族关系史事简述》,《西藏研究》1984年第1期)。
(五)藏族社会历史人物 藏学研究者对西藏历史上松赞干布、宗喀巴、仓央嘉措、董毡、八思巴等重要人物进行了探讨和考证,其中又以对松赞干布和仓央嘉措的生、卒、享年的考证论述文章最多,意见也不一致。如对于松赞干布的生卒年代,藏学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王沂暖等认为,松赞干布生于593年,卒于650年,享年58岁(《松赞干布的生年、卒年与享年》)。任乃强等认为,松赞干布生于569年,卒于650年,享年82岁(《松赞干布年谱》,《西藏研究》1981年第1期)。巴桑旺堆认为,松赞干布生于617年,卒于650年,享年34岁(《我对〈松赞干布年谱〉的质疑》,《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