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519页(1163字)

赵树理,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人,中国当代着名作家。建国以后,山西就开始了对赵树理的研究,但大都是就赵树理的创作发表一些评论性的文章,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这里需要提到的有两件事:一是山西省文联编辑的《山西文艺史料·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部分》(1959年),为研究赵树理提供和保留了珍贵资料;二是王中青写的《谈赵树理的(三里湾)》在全国发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1978年10月17日赵树理骨灰安放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赵树理恢复了人民作家的地位。于是,和赵树理多年相交甚至是患难与共的老作家、老战友,往事扑上心头,烽、西戎、孙谦、史纪言、王中青等相继在省内外多种报刊发表了回忆文章。这些文章提供了赵树理从20年代上中学时起直到逝世时的生活、学习、创作、思想情况,是研究者难得的第一手资料。1979年11月28日《光明日报》发表了李国涛的《且说“山药旦派”》,引起了人们探讨的兴趣。为此,《山西日报》从1980年5月29日起开辟专栏,发起“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学流派的讨论”,历时四个月,从而使赵树理研究扩展到一个文学流派研究的高度。特别是1982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召开了赵树理学术讨论会以后,赵树理研究才真正系统地深入地开展起来,其中论述较为精深的是“问题小说”。普遍认为,“问题小说”是赵树理的也是“山药旦派”的文学创作观和创作方法论。所谓“问题小说”,正是“彻底的现实主义”、“清醒的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是“五四”反对“瞒”和“骗”的现实主义革命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有的文章更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高度,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辩证统一地艺术地掌握世界的角度,文艺创作重要要素——激情,文艺的社会效用重在感染、陶冶等文艺特征方面,论证与肯定了“问题小说”。但在赵树理学术讨论会上,也有个别人认为“问题小说”导致了有些作品“重事轻人”(赵树理)的偏离文学特征的倾向。近几年,除发表了50多篇赵树理研究的文章外,在收集赵树理生平资料和研究的基础上,董大中写出了《赵树理年谱》。此书按年逐月对赵树理的事迹进行了多方考证,开拓了许多新的史料,是一部严谨的学术着作。韩玉峰等的《赵树理生平与创作》列专章述评了以往研究者较少注意的赵树理曲艺、戏剧创作及其理论主张。高捷等的《赵树理传》以丰富可靠的资料,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时代如何造就了赵树理,他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如何培养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倾向,他怎样由一个贫苦农民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人民的作家、思想家,既有文学色彩又颇具学术性。此外,山西大学中文系和工人出版社还合编了《赵树理文集》(工人出版社,1980年),董大中编了《赵树理文集续编》(工人出版社,1984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