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历史与文化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537页(3030字)
吉林省考古发掘和研究 我省地处祖国边陲。自古以来,肃慎、东胡、沃沮、扶余、鲜卑、高句丽、勿吉、靺鞨以及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众多部族和民族在开发祖国东北的过程中留下大量的、丰富的文化遗存,为考古发掘和研究提供了条件。吉林省的考古事业是建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1951年,榆树县周家油坊一带发现大量的猛犸象和披毛犀动物群化石、人的头骨碎片和打制石片,1977年又进一步发掘,经测定属旧石器晚期化石。1963年在安图县明月沟洞穴堆积中,发现一枚成年人的右下前臼齿,这是我省首次发现的人类化石,属旧石器晚期文化。
建国以来,省考古工作者,经过大量调查,发现吉林省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已达200余处,并对其中的重要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和初步研究。如“大安东山头文化”、“扶余长岗子文化”、双辽县桑树屯的“红山文化”、“西团山文化”等等。大安汉墓遗址出土了战国铁器;集安发现大量的战国货币、铸有铭文的赵国短剑,燕国的明刀钱、一化钱,汉的半两,五铢和王莽的货币;延边发现汉代铁器,特别是吉林市附近的汉代遗址,是目前在东北发现的居于最东的西汉村落遗址,证实汉代中原人曾在吉林市一带建立村寨,把汉文化移入边疆。1980年在榆树县大坡公社发现东汉鲜卑墓葬群,现已清理160余座,文化堆积十分丰富,其下层为西团山文化,中层为东汉鲜卑文化,上层为靺鞨文化。
高句丽考古的主要成果是清理发掘五——六世纪的古墓壁画。禹山41号壁画墓是目前发现的唯一有壁画的石墓;否定了过去认为只有土墓才有壁画的说法。长川一号墓内容丰富,尤其是第一次发现佛、菩萨、飞天和墓主人礼佛的场面是研究高句丽佛教的珍贵材料,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原文化给予高句丽文化的深刻影响。
渤海考古的重大突破是墓葬的发掘。在敦化六顶山前后清理了30余座墓,特别是贞惠公主(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的第二女)墓和1980年清理的和龙龙水公社龙头山贞孝公主(大钦茂第四女)墓,其石刻墓碑为汉字骈体文,墓室绘画风格和人物舆服制度都与唐朝相同,生动体现了渤海文化是唐文化的组成部分。
辽金考古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城址的调查和墓葬的发掘。辽金古城在吉林省达100处以上,考古工作者对这些古城普遍进行了调查,并重点地进行了考证。墓葬方面,调查发掘了金初政治家、军事家、女真文字的创造者完颜希尹家族墓群。
明代考古比较重要的是调查核实了吉林市阿什哈达摩崖的文字;发现了明代禾屯吉卫都指挥使司印,为明代奴儿干都司在黑龙江两岸和东北广大地区建立384个卫所进行统辖的历史增添了实物佐证。
东北地方史研究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四平师范学院等都设有研究中国东北地方史的相应机构。其研究领域涉及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边疆和历史人物等方面。每年都有较大数量的论着发表,仅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统计,1983-1984年两年内,发表的有关东北地方史研究的论着就达85篇(部)。近几年来出版的较有影响的着作有:《东北历代疆域史》(张博泉等着)、《东北民族史略》(傅朗云、杨旸着)、《渤海简史》、《金史简编》(张博泉着)、《辽史简编》(杨树森着)、《金代经济史略》(张博泉着)、《清太宗全传》(孙文良、李治亭着)、《义和团运动在东北》(黎光、张璇着)、《张作霖》等等。王承礼着《渤海简史》(黑龙江人人民出版社,1984年)已译成日文,即将在日本出版。当前,东北地方史研究方兴未艾,《中国东北史》、《帝国主义争夺东北史》、《东北民族关系史》、《东北经济史》、《女真史研究》等课题己列入省或国家重点项目。其中,《中国东北史》经1983年全国史学规划会议推荐为“七五”期间全国地方史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中国东北史》古代卷上起原始社会,下至鸦片战争,四编十三章,约百余万字,现已写出大部分初稿,正在进行全面增删修改。
此外,为了研究和编写东北地方史志的迫切需要,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十分重视资料的整理工作。已完成《明实录东北史资料辑》一书,全书100余万字,提供明代有关东北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4000余条。现在,该所又将有清一代十一朝实录和《大清宣统政纪》中有关东北地方史的资料全部辑出,编次成书,名为《清实录东北史资料辑》。该书从4424卷、约6000余万字中辑出包括东北疆域及其变化,农业和流民,采集业和狩猎,手工业和近代工业,商业、贸易和交通运输,吏制和行政制度,民刑案件和“土匪”、“马贼”,文化等等内容的全部资料。上述两书的编纂将为研究明清两代东北地方史诸问题提供较为系统的、基本的资料,对东北各地编写史志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东北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研究 东北是我国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之一。吉林省为加强少数民族的研究,成立了少数民族研究会,出版刊物《民俗报》。为奖励对少数民族的研究,民研会设立“东北三宝奖”;东北师范大学师生成立《民俗学社》,以民俗研究为主,吉林大学也组织师生,多次下乡采风,收集了不少资料。我省少数民族研究中比较突出的是朝鲜族和满族的研究。“文化大革命”以前延边自治州着重开展对中国朝鲜族的语言、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研究,并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文革”后又开展了对朝鲜族文学艺术和民族教育的研究。1985年3月,成立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社会科学院,这是我国第一个地市级的以研究少数民族为主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此外,延边大学民族研究所也是研究朝鲜族的重要机构。近几年来,我省朝鲜族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有:《中国朝鲜族简史》、《朝鲜族节日习俗》、《朝鲜语词汇论基础》、《朝鲜族文学艺术概况》、《延边朝鲜族教育发展简史》、《朝鲜语语法》、《朝鲜族革命烈士传》等。其中有些专着和论文已被译成外文出版。当前,中国朝鲜族研究的新领域正在不断扩大,对朝鲜族的汉文学、方言、民俗、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研究已列入省重点项目。
对满族的研究是在“文革”后逐渐开展的。国际上有满学研究,国内虽未形成满学研究,但吉林省对满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第一,对满族口碑文学资料的挖掘、抢救、整理和研究,长篇传说已出版《七彩神火》、《康熙传说》、《女真传奇》,目前正在修订的有《两世罕王传》、《萨布素将军传》、《红罗女》等。学术文章有《满族萨满女神研究》、《满族口碑文学的传承方式研究》等等;第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于1985年拍摄了满族民俗资料《满族瓜尔家氏萨满祭祀》、《海东青》、《满族陈汉军萨满祭祀》和《神偶与宗谱》共四部录相片,放映时间达三小时。这样系统地用现代化手段保存濒于失传的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在国内是第一次,它为国内外研究北亚萨满教形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第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剧目上演,并荣获国家或省级文艺汇演创作奖,如:《渤海宝灯》、《红罗女》、《乌拉婚礼》等。目前,满族研究的主要课题是满族神话的研究、中国北方萨满教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