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27页(3313字)
考古工作从建国初期就已开始,以后从未间断。现全省拥有文物考古专业人员千人以上,有近百个文物考古工作机构。自1979年以来,陆续建立了省文化厅文物研究所和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还设立了考古专业。建国30多年来,在河南省发掘的古文化遗址有1000多处,墓葬10674座,出土文物百万余件,发表的考古报告、论文和简报上千篇,若干大型的考古报告和图录,如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郑州二里岗》、《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第1集)、《洛阳烧沟汉墓》、《巩县石窟寺》、《安阳修定寺塔》、《长葛石固遗址》、《河南空心砖拓片》、《南阳汉画像石》、《洛阳唐三彩》、《新安千唐志斋》、《巩县铁生沟》、《龙门石窟艺术》、《邓县画像砖墓》、《温县烘范窑》、《河南省博物馆》等,受到国内外考古学界的高度评价。最近出版的杨育彬的《河南考古》(1985年)系统地介绍了建国30多年来河南考古的重大发现;高文的《汉碑集释》(河南大学出版社,1985年)对汉碑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也都受到学术界的欢迎。
考古工作重点在于对中原远古文化的发掘与探讨。从建国初期起,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原石器时代、夏商时期以及周代遗址的考察与研究,近年来,汉画像石的研究也受到注意。
旧石器时代考古 这个问题过去一直是河南考古的薄弱环节,50年代后期,河南开始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遗物,截至1985年底,在河南共发现42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在陕县三门峡一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尖状器和砍砸器是属于中更新世早期文化系统,距今有百万年之久。淅川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可能与兰田猿人同时,在南召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则与北京猿人同时,且具有南北文化中间地带的特征。这些发现证实了中州大地早在远古时代已有人类活动。1960年在安阳小南海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遗址,1965年在许昌灵井发现中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些发现使人们摸到了河南旧石器时代到中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展的一些脉络。
新石器时代考古 在河南发现的遗存较多,但过去所见多是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存,而对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则长期茫无所知。1977年在新郑县斐李岗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遗存(现已初步定名为斐李岗文化),填补了从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之间的一段空白,是河南省在新石器时代考古方面的最重要发现。现在,斐李岗类型文化遗址在河南境内已发现40余处。仰韶文化是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至今在河南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近两千处。龙山文化是1928年在山东历城县(今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发现的。解放前,河南龙山文化遗存同仰韶文化一样,只发现10余处。现在已达几百处,根据多年来的发掘与研究,不仅证明了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都是在当地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而且证明了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渊源于斐李岗文化,而龙山文化则来源于仰韶文化,否定了国外流传的“仰韶文化西来说”和“龙山文化东来说”的错误论点。近几年来,河南考古学界还对斐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社会性质进行了讨论。
夏代考古 5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河南偃师二里头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现了前后相承的4期文化遗存,其中一、二期(早期)文化已被考古界普遍认为是属于夏代晚期文化,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1977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登封告成镇王城岗发现了两座并列的4000多年前的夯土城垣遗址,其时代相当于夏代早期。这一发现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虽然在是否禹都阳城的问题上有争论,但普遍认为这对研究夏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此同时,1973年淮阳平粮台发掘出一座时代略同于王城岗遗址而规模更大的城垣遗址,初步认为可能属于夏代时期商王朝建国前的先商城址,对研究夏商文化,同样具有重大价值。此外,在郑州洛达庙、禹县颖河沿岸、巩县稍柴、陕县七里铺、偃师等地也发现了相当于夏代时期的遗存,为揭开夏文化之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实物佐证。
商代考古 自20年代发掘安阳殷墟以来,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收获。但解放前,对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前期300多年的文化遗址知之极少,建国初期,在郑州二里岗的发掘,发现了属于早商文化范畴的二里岗两期文化,出版了考古报告《郑州二里岗》。同时又发现了城墙周长近7000米的属于早商时期的郑州商城。1983年在偃师县城西侧发现又一座早期商代大型城址。这两座商城对研究商代早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在安阳殷墟,自建国后又继续进行了大量的发掘和调查,新发掘出大批甲骨文和陶器、石器、青铜器等,并在殷墟区域内发掘了商代后期大小墓葬近2000座,其中武官村大墓和“妇好”墓形制大,随葬品多,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在其他许多县、市也分别发现商代各期村落遗址、墓葬和各种珍贵文物。
周代考古 自建国以来,对洛阳西周王城的调查与试掘和洛阳西周铸铜遗址与贵族墓地的发掘,出土大批青铜器,玉器和原始瓷器,对研究西周文化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东周时期(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在河南境内分布相当广泛,东周墓葬已发掘近两千座,还发掘有大量东周时期的村落、作坊,均有不少收获。目前对河南境内东周文化遗址的分布与特征已基本弄清。重大的收获如新郑县郑韩故城的全面勘察与试掘、登封告成镇东周阳城的发现和发掘出来的供水设施(包括蓄水池、陶制输水管道、开关闸等)、新郑和登封两处冶铁作坊的发掘、浙川下寺春秋时期楚墓出土的青铜编钟、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漆木器等,对于研究东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都是极为重要的。
河南汉画像石研究 河南汉画像石很早就受到人们的注意。1935年,我国第一座专门收藏汉画像石的文物机构——南阳汉画馆成立,收藏汉代画像石118块。当时,吴伯益、孙文青相继编有《南阳汉画像集》、《南阳汉画像汇存》两本图录,收进汉画像石拓片173幅。建国后,人民政府指派专人负责收集散存在各地的汉画像石刻。1956年重建南阳汉画馆,收藏汉画像石500多块。30多年来,陆续发现和发掘的汉画像石总数在两千块以上,仅南阳汉画馆收藏的已达1200余块。这些汉画像石不仅代表了中国美术史上一个历史阶段的审美形态和艺术风貌,而且它那丰富多彩的题材也是研究汉代社会史的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目前,研究汉画像石的学者越来越多,河南省考古学会下设的古代艺术研究会负责指导这一工作。1985年,南阳师范专科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汉代画像石研究室。全省已经发表有关论文几十篇,对河南汉代画像石的渊源、分期、分类、风格、内容、考释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1985年11月,全国汉代画像石学术讨论会在南阳召开,就全国研究汉画像石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学术交流。
其他重要考古成果 在巩县、温县、郑州等地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并证明了当时已经冶炼出球墨铸铁(西方则是在本世纪40年代才冶炼成功)。在禹县、临汝、巩县等地调查和发现的百余处隋、唐和宋代的瓷窑遗址,为研究我国瓷器发展史充实了许多新的资料。对石窟艺术的研究,近年来也有新的发展。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正在完善石窟造像档案资料,并从佛学和艺术的角度开展研究工作,巩县石窟寺也在研究过程中,出版了一本大型图录《巩县石窟寺》。楚文化考古是河南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开辟的考古新领域,已在信阳、淅川、淮阳陆续发现和发掘了一批楚墓,并对信阳楚王城进行了勘查,还两次召开了全省性的楚文化学术讨论会,对河南境内楚文化特征和分期已有初步认识。洛阳唐代地下粮仓——含嘉仓的发现也是河南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此外,对河南境内众多的古代建筑的调查与研究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