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艾滋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178页(3044字)

小儿艾滋病是儿童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出现以CD4受体阳性T细胞降低为主的免疫功能紊乱,进而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或恶性肿瘤,并因此而导致死亡。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儿童的HIV感染绝大部分由于母婴垂直传播而造成。孕妇HIV阳性的新生儿感染率在美国为20%~30%,非洲为26%~43%,欧洲为16%。母婴传播的方式有三种:①胎盘传播,孕期最后2个月的传播率为80%;②分娩传播;③母乳喂养传播占HIV阳性新生儿的10%~20%。若孕妇CD4+T细胞<200mm3,血病毒载量较高,则传播率达50%;若CD4+T细胞>500mm3,传播率降至15%左右。如孕妇和新生儿服用AZT或维乐命预防,可使传播率降至5%~8%左右。据WHO统计,1997年15岁以下儿童感染HIV的人数达1600人/d。

2.临床表现

(1)分型 被HIV感染的儿童表现为慢性的多脏器病变,以各种并发症和机会性感染为特征。有二种临床演进类型。

1)快速型 10%~20%的儿童在出生后2年内出现进行性的免疫缺陷。较早出现机会性感染,70%~80%为脑病,生存时间不超过4年。

2)缓慢型 感染时间较晚,进入真性艾滋病期的时间是2~10年,平均生存时间为8年。疾病演变过程接近成人,神经系统病变极罕见。

(2)症状 发育迟缓、消瘦,慢性或复发性腹泻,而无特殊病因可寻,全身淋巴结病变,肝脾肿大,腮腺炎,持续或反复的口腔念珠菌感染,或多种反复发作的感染,包括中耳炎、肺炎和脑膜炎。通常由细菌引起,也有病毒、霉菌或寄生虫。神经系统发育迟缓,10%的儿童可出现进行性的脑病,并伴有免疫缺陷、痉挛、小头畸形、CT显示脑萎缩和基底节钙化。这种患者的预后较差。年龄大些的儿童会出现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心肌病、肝炎和肾炎也可见到。恶性肿瘤,特别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可在20%的HIV阳性儿童中观察到。1/3的HIV阳性儿童可出现淋巴间质性肺炎,预后较好。其他如食管念珠菌病、CMV感染、肺及肺外结核病、非典型分枝杆菌病、卡氏肺囊虫、肺炎等均可发生。

3.实验室检查 HIV抗体在所有母亲HIV阳性的新生儿中均为阳性,这种经胎盘传入的抗体,持续时间可达出生后10~12个月,甚至更长。因此,①对2岁以内的婴儿应每隔3个月查一次血清。标准的确诊方法是HIV的PCR检测,HIV培养和P24抗原检测。其敏感性是新生儿70%,3个月后达95%以上。所以在6个月时应再重复检测一次。②2岁以上的儿童,诊断可依据HIV抗体阳性,并用Westernblot方法进行确诊试验。

【治疗】

1.随访 所有被HIV感染的儿童必须按其临床状况,每隔3~6个月接受一次随访。且应尽量避免母乳喂养。

2.计划免疫 应接受灭活疫苗接种,如百白破疫苗(DPT),麻疹-流腮风疹疫苗(MMP)、灭活灰髓炎疫苗(IPV)、流感嗜血杆菌B和乙肝疫苗。一般来说不能接种活疫苗,如:口服灰髓炎疫苗(DPV)和水痘疫苗、卡介苗(BCG)。但麻疹疫苗仍应接种,因为麻疹可使HIV阳性儿童出现严重和致命的病变。2岁以上儿童应建议使用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的接种应从6个月龄以上每年进行。考虑到有免疫缺陷的儿童可能对疫苗的免疫应答低下,可使用被动免疫(如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3.预防机会性感染

(1)1岁以内已确诊和怀疑有HIV感染的儿童,应口服SMZCo以预防卡氏肺囊虫肺炎。1岁以后视临床和免疫情况而定。

(2)对非典型分枝杆菌、念珠菌、单纯疱疹、CMV的预防视临床状况而定。

4.抗病毒治疗 儿童的抗病毒治疗临床研究虽远不及成人的多,但仍有原则可循:

(1)无症状和免疫正常的儿童,不进行抗病毒治疗。

(2)有症状和出现免疫缺陷的儿童,被批准有限制地应用。

1)zidovudiue(AZT) 剂量90~180mg/m2,每6小时1次,口服。

2)didanosine(ddI) 剂量在6月龄以上儿童按体表面积计:

1.1~1.4m2,100mg,每日2次,口服;

0.8~1.0m2,75mg,每日2次,口服;

0.5~0.7m2,50mg,每日2次,口服;

<0.4m2,25mg,每日2次,口服。

3)Lamivudine(3TC) >12岁,150mg,每日2次,口服,儿童尚未应用。

如有肌酐廓清率降低,剂量应酌减,其他如stavudine(d4T),Zalcitabine(ddc)及蛋白酶抑制剂saquinavir,Ritonavir等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已在青少年中进行临床试验。

有资料显示,2个或2个以上药物联合应用,效果优于单个药物使用。而以上药物均具有各种不良反应,必须有密切的临床和实验室随访。

【预防】

对各种机会性感染,如反复细菌感染结核、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体病、肺孢子虫肺炎等的治疗与非HIV感染者相同。

(1)HIV阳性的妇女应避免怀孕。如已怀孕又不愿意中止妊娠者,可在孕妇14周到分娩,新生儿出生后6周内口服AZT,能降低传播率至5%~8%,其他单用或合用3TC、ddI,或联合应用蛋白酶抑制剂等方案正在临床试验中。维乐命200mg产时口服1次,新生儿按2mg/kg剂量口服1次。

(2)基于对儿童和成人HIV感染的研究,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HIV。所以没有必要禁止HIV阳性的婴儿和儿童入托及上学,除非患儿有开放性的皮肤损伤,或出现其他传染病,如麻疹、水痘等。而后者应由患儿的医生决定。

(3)在处理患儿开放性皮肤伤口、血液,或注射、抽血时必须戴上手套。而日常接触如喂食时则不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