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187页(1485字)
【释义】: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咽峡局部灰白色假膜和全身毒血症状,可并发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
【诊断】:
1.流行病学 有白喉患者或带菌者接触史,经飞沫、污染的手传播,广泛接种白喉类毒素后,好发年龄向大年龄组推移。
2.临床表现 潜伏期1~7d。假膜呈点状或片状,灰白色,不易剥离,用力剥脱有少量出血。依据假膜部位可分为:
(1)咽白喉 最常见。根据假膜范围及全身中毒症状轻重,又可分为:
1)轻型 假膜局限于扁桃体上或无假膜,全身症状很轻。
2)普通型 扁桃体上有片状假膜,并可逐渐扩大,延及咽腭弓、悬雍垂和咽后壁,伴中度发热、咽痛,颌下淋巴结肿痛。
3)重型 假膜延及鼻咽部和喉部,假膜厚,呈污秽灰色,伴高热、咽痛明显、颈部淋巴结肿痛。
4)极重型 假膜广泛,呈黑色。颈部淋巴结肿大,颈部至锁骨上窝组织明显水肿,呈“牛颈”状。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烦躁不安,呼吸急促。血压下降,有的可出现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等。
(2)喉白喉 多为咽白喉向下蔓延而成。表现为犬吠样咳嗽、声音嘶哑、吸气性呼吸困难,重者出现三凹症(肋间肌、锁骨上窝和剑突下软组织下陷)。假膜延至气管、支气管或假膜脱落,可窒息死亡。
(3)鼻白喉 全身症状轻,有鼻塞、流浆液血性鼻涕,鼻前庭处可有假膜,鼻孔周围皮肤有浅表糜烂。
(4)其他部位白喉 可见于眼结膜、耳、口腔、外阴、新生儿脐带残端、食管等。局部有假膜形成,全身症状较轻。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增高,多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增加。
(2)病原学检查 从假膜边缘取材进行细菌培养,培养阳性、毒力试验阳性可确诊。亦可将培养4h之菌落,用特异性血清进行免疫荧光检查,可迅速作出诊断。
4.鉴别诊断 咽白喉应与急性扁桃体炎、奋森咽峡炎、鹅口疮等鉴别,喉白喉应与急性喉炎、变态反应性喉水肿、气管异物鉴别。
【治疗】:
1.病原治疗
(1)白喉抗毒素 剂量根据病变范围,中毒症状轻重和治疗早晚而定,与年龄、体重无关。一般患者用3万~5万u,重症患者用5~10万单位,肌注或静注。注射前先皮试,过敏者采用脱敏疗法注射。
(2)抗生素 首选青霉素G,80万~320万u/d,分2~4次肌注,对青霉素过敏者,用红霉素,每日40~50mg/kg,分4次口服,疗程7~10d。
2.对症治疗 中毒症状重或并发心肌炎者可给肾上腺皮质激素,必要时应用镇静剂。喉白喉有喉梗阻或假膜脱落堵塞气道者,应气管切开取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