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265页(1972字)
【释义】:
反流性或消化性食管炎系因食管下端抗反流屏障作用异常导致病理性酸性胃液反流,使食管的鳞状上皮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炎症。生理情况下,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食管廓清,腹腔内食管长度等是阻止胃食管反流最重要的屏障,当其发育不全,或因各种原因如剧烈呕吐,插胃管等破坏了此功能时,均可导致反流性食管炎发生。
【诊断】:
1.临床表现
(1)呕吐 新生儿表现喷射状呕吐,吐出乳汁或奶块,少数为黄色液体或咖啡色液。婴幼儿反复性呕吐,多在食后1h发生,平卧或头低仰卧易诱发。
(2)年长儿可有胸骨下烧灼痛,胸闷饱胀感,在炎症发作期吞咽困难、反酸或于餐后或卧床睡觉时,有酸性液体反流至口咽部。
(3)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在新生儿及婴幼儿易合并吸入性肺炎,年长儿可有支气管哮喘发作。
(4)生长发育迟缓、出血、贫血、消瘦,当食管炎严重、黏膜糜烂,长期少量失血导致缺铁性贫血,并影响生长发育。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24h食管内pH测定 将pH电极置于食管下括约肌上方1~5cm处,测定食管的pH,当pH<4时提示有反流。病理性反流标准为:睡眠时间有反流,总反流时间>4%监测时间,平均反流持续时间>5min,平均消除时间>15min。
2)食管腔压力测定 正常人静止时LES压力>2kPa(15mmHg),LES压力/胃内压>1.0。当LES压力<1.33kPa(10mmHg),或LES压力/胃内压<0.8,提示反流。
(2)影像学检查
1)食管钡剂X线检查 食入钡剂后,贲门持续或间歇性开放,正常腹压下,见钡剂反流入食管,在新生儿可见钡剂反流至食管上段,食管黏膜增粗、紊乱或食管壁有毛刷状、锯齿状改变。
2)放射性核素扫描 口服或胃管滴入放射性标记液99mTc-DAPA果汁饮料,仰卧位时,用γ闪烁照相机探测胃及食管下部,并用腹部加压连续照相,观察胃内放射性向食管反流情况,食管内有放射性者即可诊断胃食管反流。
(3)内镜检查 食管炎在内镜下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内镜诊断标准:轻度:红色条纹和红斑,累及食管下1/3。中度:糜烂<1/2食管圆周,仅累及食管中、下段。重度:Ⅰ级:糜烂累及>1/2食管圆周,或已累及上段,或形成溃疡<1/3食管圆周,在食管任何部分;Ⅱ级:溃疡累及>1/3食管圆周,任何部位。
【治疗】:
治疗原则:改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少胃食管反流,降低反流液的酸度,增加食管清除能力和保护食管黏膜。
1.非手术治疗
(1)体位疗法 抬高床头25°~30°。减少反流,新生儿及婴儿采用抱立式或头高位喂奶,或喂3%淀粉奶、厚奶,年长儿餐后右侧卧位,并少量多餐稠厚食物,避免咖啡、巧克力、柑橘类食物。
(2)药物疗法
1)促胃动力药 吗丁啉每次0.3mg/kg,每日3~4次,甲氧氯普胺(胃复安)每次0.1mg/kg,西沙比利每次0.2mg/kg,每日3次,饭前15min口服。
2)酸分泌抑制剂 泰胃美(西咪替丁)每日25~35mg/kg,分2次口服,雷尼替丁每日6~8mg/kg,奥美拉唑每日0.6~0.8mg/kg。
3)胃黏膜保护剂 思密达每次1~3g,以10~20ml温开水调服,饭后口服,服药后半卧位15~30min。以及铝碳酸镁(胃达喜)每次0.3~0.5g,咀嚼服入,口服硫糖铝等。
2.手术治疗 经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无效者,抗反流手术方式有Boerema胃前壁固定术,Hill胃后壁固定术,BelsyⅣ型手术及Nissen胃底折叠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