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626页(1111字)

【适应证】

(1)由循环、呼吸、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呼吸困难及青紫。氧饱和度<85%,PO2<7.33kPa者。

(2)重度贫血、休克及循环血量不足者。

(3)一氧化碳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等。

(4)危重患者有缺氧者。

【操作方法】

(1)鼻导管法 选择柔软的鼻导管,其一端连接氧气管,开放氧气表,并调节氧流量为1.5~3L/min或水瓶内有连续气泡逸出。鼻导管前端涂以润滑油,清洗鼻孔后插入1cm即可,以黏膏将导管固定于上唇及颊部。此时氧浓度约30%左右。有主张将导管插入至鼻咽部能见到导管,再将其拉回少许即为适当深度,但小儿不易接受,且分泌物易堵管。

(2)漏斗法 漏斗可用塑料或橡胶制成。漏斗一端连接氧气管后将其悬于固定在口鼻上方,氧流量5~8L/min,吸入氧浓度约为35%~45%。当患儿不能耐受鼻导管给氧或效果不佳时,可改用此法给氧。

(3)头罩供氧法 将患儿头部置于有机玻璃罩内,玻璃罩大小需因年龄而异,要保持罩内有一定的空间,以防罩内容积太小患儿有闷憋感而出现烦躁不安。罩顶上有氧气通入插孔及多个出气孔,其可控制进入空气量以调节氧浓度,并保持适当的温湿度。此法氧流量5~8L/min,吸入氧浓度可达50%~60%。此法易被小儿接受。

(4)持续正压给氧法 可通过简易正压给氧装置或呼吸机来完成。主要是用于呼吸道保持正压,避免肺泡早期萎陷,使一部分失去通气功能的肺泡扩张,增加氧气交换面积,提高血氧浓度。对经各种方法仍不能缓解缺氧者可试用。

【注意事项】

(1)给氧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氧气流量及气道是否通畅,漏斗是否偏离口鼻部。

(2)鼻导管每1/2~1天更换1次,两鼻孔交替放置。

(3)氧气必须通过水瓶,以减少呼吸道黏膜干燥,瓶中水位以1/2瓶容量为宜,防止氧气泡过大时将水冲入输氧管道内。如遇肺水肿患儿可在水瓶中加入等量的75%酒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