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检查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667页(2245字)

【适应证】

(1)下消化道出血。

(2)不明原因的慢性腹泻、黏液便、脓血便。

(3)恶变的监视——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等。

(4)肠放射学检查异常但不能定性者。

(5)结肠异物,结肠息肉摘除,乙状结肠扭转的减压与复原等。

【操作方法】

(1)术前准备

1)了解病情,估计病变部位与性质,说明检查程序和目的,消除患儿恐惧心理,争取患儿合作。

2)常规检测出、凝血时间和血小板计数。

3)肠道准备 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特点及当地条件选用。

a.禁食灌肠法 检查前2d无渣半流食,1d食流质,检查日当天禁食。术前1d晚及术前2h分别用开塞露1~2只通便,术前1h用温生理盐水清洁灌肠。

b.口服泻药法 适用于学龄期儿童。

4)对小婴儿或精神紧张者术前30min可肌注安定每次0.1~0.3mg/kg,或口服10%水化氯醛每次0.5ml/kg。必要时采用氯胺酮每次4~6mg/kg,肌注行全身麻醉,需麻醉科医师参与。

(2)患儿检查前先排空大小便,换上后裆开洞的检查裤,取左侧卧或仰卧位。

(3)直肠指检了解直肠肛门有无异常,扩肛。

(4)术者左手牵开患儿臀部,右手握镜筒并涂上润滑油。嘱患儿深呼吸,缓慢旋转镜管,将窥镜向脐部方向徐徐滑入5~10cm。而后术者在直视下将镜筒向骶部、顺肠腔向前推进,边观察边缓慢插入。

(5)插镜的基本方法原则是少充气,气多则抽,细找腔,去弯取直,循腔进镜避免滑进,不进则退,钩拉法取直镜身,避免结圈,变换体位,手法防襻。

(6)检查过程中,病情允许时,尽量做全结肠检查。在进乙状结肠、脾曲、肝曲等较难通过处,可将镜筒弯曲,钩住肠壁,向后拉缩短肠腔,后再伸直向前插入,可反复试行。

(7)退镜观察中应退退进进,防止骤退,应注意肠管黏膜有无红肿、萎缩、肥厚、溃疡、肿瘤、息肉等,应注意肠皱壁后、肝曲、脾曲、降乙移行部后侧“盲区”的暴露,以防遗漏小病灶。退镜中应逐段抽气降低肠腔压力。

(8)对病变部位或可疑部位取活检标本,原则上应在退镜肠腔减压,肠壁变厚时施行,但对于微小病变,为防止退镜时遗漏或费时反复寻找,也可在进镜时施行。溃疡病变者应在溃疡边缘取材。取出组织用10%甲醛(福尔林)液固定。

(9)术后观察半小时,嘱其休息,可给正常饮食。

【注意事项】

(1)术前禁食过于饥饿的患儿,在术前30min饮少量糖水或适量糕点。

(2)操作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检查时应小心仔细,顺应肠管弯度,看清肠腔方可向前推进,掌握进镜原则。

(3)检查中粪渣过多影响视野者,肠腔狭窄不能通过者,广泛糜烂溃疡出血而进镜困难者,腹痛难忍不合作者,皆应终止进镜,切勿强行插入。

(4)退镜中应逐段抽气降压,减轻检查后腹胀和防止迟发性穿孔。

(5)取活检标本时要避开血管,不能深入黏膜下,严禁撕拉。

(6)术后3d避免剧烈活动,不能钡灌肠。如有腹痛、便血应及时就诊。有肠出血及穿孔时应及时处理。

(7)术后器械消毒同胃镜检查。

【禁忌证】

(1)严重的心、肺、脑疾患,高血压无法耐受内镜检查或处于休克危重状态者。

(2)疑有肠穿孔和腹膜炎并疑有腹腔内有广泛粘连者。

(3)严重的坏死性结肠炎、巨结肠危象、疼痛的肛门病变,直肠或乙状结肠化脓性炎症。

(4)大量腹水,明显腹胀及极不合作者。

(5)出血性疾病者(必须检查时,切勿活检和行息肉的切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