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科学技术论手册》第47页(1396字)
这里所讨论的各种模型,使我们能够把分散的文献在四个连贯的范畴中得以重新编排。我的观点表明,为了理解科学的动力学及其增长,必须同时探究它的内容和组织。每一种模式如何去处理这些问题,将决定该模式对这些不同问题的轻重缓解的判断,并决定该模式应对其他议题的方式。我们已经研究了这种连贯性,如果单独地考察不同的文献,那么这种连贯性有时就不会呈现出来。
但是,如果对这些模型未能涵盖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中某些最具前景的新进展视而不见,这样也是不公平的。例如,关于话语分析的研究[第15章]试图把握棘手的反思性问题,而且试图构想出新的写作方式[第4章]。最近,具有政治意义的、事关重大的性别研究[第9、10章]无法被整合到本文来。这些研究与本文的四种模型并不吻合,这可能是因为,它们通常所关注的是科学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和政治地位这样一些一般性的问题,而不是特定的科学动力学问题。
本文所采用的图式突出了差异而不是重合。然而,重合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存在。例如,模型4和模型1都包含转译的概念。模型3和模型4都强调了工具和人们所掌握的技能在科学动力学中的作用;它们也承认,已确立的概念网络或解决争论的技术标准的网络很重要。当然,还存在其他的共同之处。但是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每一种模型都是对前一种模型的丰富。这种递进关系的可靠性问题是开放的。读者应该理解,对于作者而言,给出一个在修辞方面似乎可信的答案非常困难!很明显,每一种模型的力量都取决于为了获得支持和赞同所征召的同盟者的数量。模型4可以同时满足下列不同群体的要求:那些需要说明语句的可信度的人,那些视科学为不同知识主张之间的竞争的人,以及那些把科学看做是异质性的社会文化实践的人。至于这种努力能否成功,这取决于读者而不是作者。
也许,未来的研究会沿着下述两个方向进行:
1.每一种模型都各有优劣。例如,模型2对经济学的借用只限于最一般的理论和[无可否认]最陈旧的理论。工业经济的概念没有得到运用。准入壁垒、差异性的投资回报、不完全竞争、多样化和差异性策略等概念可能会进一步丰富对它的分析。总而言之,对所谓的科学制度的出现和演化的历史研究还需仔细斟酌。那些拥护模型1的人可能会探索评价语句强度的新标准是如何出现的和被接受的;模型3的支持者可能会深入地研究共识的形成,发展出一种清晰的科学实践的文化史,并建构起科学与其环境之间的边界[第18章]。目前,关于伴随或者阻碍转译网络的组织形式问题,模型4的支持者还语焉不详。
2.本章所讨论的各种模型广泛地涉及了语句、技术建构物、具体技能以及由之而来的替换和补充关系。但是,关于科学的转译网络与技术[比杰克和平奇,1987]和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还很少有人研究。这样的研究也许会表明,语句、技术装置、货币、具体技能、信任和需求赖以流通的网络是如何发展的。一经介入此类研究,就能与邻近学科,尤其是与技术进步经济学——其研究成果表明,它与科学技术社会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重合——建立起联系。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鼓舞人心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