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古瓷引鉴

清代的单色釉瓷器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地质出版社《中国古瓷引鉴》第162页(10746字)

1.顺治时的单色釉瓷

白釉 白釉釉面肥厚,呈卵白色,有的划有细而浅的暗花。常见白釉盘。

黄釉 黄釉颜色较深,既有光素无纹的,也有暗划纹饰的,如故宫博物院藏有的暗纹的官窑盘。

茄皮紫釉 明代弘治、嘉靖、万历时已有,清代顺治时很少,属两次烧低温釉品种。既有高温烧白釉罩茄皮紫釉的,也有高温烧无釉素胎后罩茄皮紫再低温烧一次的。和黄釉一样,有光素无纹和暗刻龙纹的两种。单色釉官窑瓷的款识一般用青花写,字体工整,大而拙。

2.康熙时的单色釉瓷

郎窑红 红釉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一次烧成的高温釉品种。明代永乐、宣德时在元红釉的基础上烧出了名贵的鲜红釉及宝石红釉瓷器。因为铜分子在高温下非常活跃,气氛环境要求很高,因此成功率很低。这一技术永乐、宣德朝以后失传。康熙时在江西巡抚郎廷极兼任景德镇御窑厂督理时(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即1706~1713年)创烧或恢复了很多名贵品种,其中最为着名的是红釉瓷。由于当时是郎廷极督理窑务,因此世人称之为“郎窑”,所恢复的红釉器被称之为郎窑红。郎窑红瓷器有两大品种,一种为薄釉瓷,即单层釉,其釉面光亮,开细小纹片。由于釉子垂流,器物上半部淡红甚至呈淡青色,下半部为均匀的鲜红釉。还有一种厚釉瓷,即所说的双层釉,釉面凝重红艳,釉里显露出黑色或紫红色的星点及血丝,俗称“毛纹”,并开有比较深的纹片。但无论是薄釉还是厚釉瓷,立器的器里和底足内,圆器的底足内都是米黄色或淡青色并开有细密的纹片,俗称“米汤黄”或“苹果青”;器口也像永乐、宣德霁红釉似的是“灯草口”,但永乐、宣德时的“灯草口”是自然形成的白边,而郎窑红的器口是人为涂的比较厚的、含白粉的白釉。郎窑红的釉层较厚,熔融过程中下垂,一般到底足边缘时便嘎然而止,人称“郎不流”,但也有一少部分红釉垂过底边,因此不能说凡是流过底边的都不是真品。光绪、民国时所仿康熙郎窑红(实际上是窑变瓷)几乎都垂流过底,后经人工打磨。仿品胎、釉、造型都没有康熙时瓷器的特点,细看还是能分辨出来的。康熙郎窑红瓷器常见器型有盘、水盂、碗、高足碗、洗、炉、贯耳瓶、观音尊、胆瓶等等,立器圈足多二层台式或平切式,圆器足多滚圆呈泥鳅背式。郎窑红瓷器多数无款。

绿郎窑 绿郎窑和郎窑红瓷差不多,釉面光亮玻璃质感很强,只是内外均呈未熟苹果的青色,所以也称“苹果青”。开细小无色的斜片纹,因日久年深,油腻尘土使开片呈米黄色,俗称“苍蝇翅”。口部有粉白边或酱色边。底足削法同郎窑红。主要器型有小罐、三乳足香炉、水盂、天球瓶、橄榄瓶、胆式瓶、梅瓶、盘、碗等。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康熙绿郎窑刻填霁红釉纹的笔筒,底署青花宣德款,这一品种极少见。

豇豆红 郎窑创新铜红釉品种,颜色类似豇豆,没有玻璃光感,非常温润平静。在熔融过程中因釉中的气泡破爆,氧气和釉中的铜分子相遇,形成二次氧化,所以釉中出现一些没有规律的绿色苔点。由于铜分子在还原气氛中非常活跃,不好控制,因此豇豆红釉有深有浅,有的颜色很漂亮,人称“美人醉”、“孩儿面”、“大红袍”、“桃花片”;有的呈灰红、灰黑色,人称“驴肝肺”。豇豆红瓷器型很少,没有大型器,多文玩摆设等小器,如莱菔尊(图133)(也叫萝卜尊)、菊瓣瓶、柳叶瓶、太白尊、石榴尊、苹果尊、洗、印盒等。其中太白尊、印盒等釉下有纤细的暗纹,通常是团螭纹;柳叶瓶短颈、溜肩,下部瘦削,靠足根部有一截无釉露胎,底足内凹,较深,底足内施坚致的白釉,写有青翠细小的青花六字三行楷书款;印盒的盖、底边缘均内收,严丝合缝。康熙豇豆红瓷器线条都很优美,口、底等边缘一般是极细、坚硬的白釉,款识皆为青翠的青花六字三行楷书小款,亦非常精美规矩。康熙以后各朝均没有豇豆红品种。民国时仿豇豆红瓷器的很多,器型较粗笨不秀美,手感不是过轻就是过重。胎、釉不够坚致细密,暗纹较粗深,款识也有破绽。总之,民国仿康熙瓷尽管极力想仿得逼真,但总不能做到十全十美。

图133 康熙豇豆红莱菔尊

霁红 霁红是康熙时仿永乐、宣德时的品种,釉厚的颜色呈深红或紫红色,釉面有桔皮纹,垂流到底足呈深红或黑红色;釉薄的颜色较浅淡,没有桔皮棕眼,非常平净,口边饰很细很齐整的白釉形成“灯草口”,而没有永乐、宣德时期自然形成的效果。常见的器型有僧帽壶、梅瓶、高足碗、盘、碗等,款识多青花六字两行楷书,也有暗刻楷书款的,另外还有无款的及署宣德款的。

霁蓝 霁蓝亦是仿宣德时的品种。釉厚的呈深宝石蓝色;釉薄的略浅淡。釉面平净的和有桔皮棕眼的并存。口部施粉白釉,呈齐平的“灯草口”。款识和红釉一样,青花楷书六字本朝款、暗刻款、宣德款都有,也有无款的。另外,还有霁蓝釉凸白纹饰的盘、碗,纹饰多渔藻或花卉纹。

洒蓝 亦称雪花蓝,为仿宣德时的品种,多施于厚胎器物上,将蓝料吹于白釉之上,形成密密麻麻、白蓝相间的效果。也有的在洒蓝釉上用金彩描绘纹饰。民间窑比较粗糙的斗笠碗、折腰碗也有用洒蓝装饰的,底多有青花图记款(一般绘灵芝或笔、银锭、如意,取“必定如意”的谐音)。另外还有在器物上洒蓝开光的,开光中或用五彩、或青花或釉里红绘画纹饰,即有精细的也有粗陋的。常见器型有盘、碗、笔筒、花觚、棒槌瓶、观音尊等。无论什么器型,口部一般都施粉白釉。

天蓝釉 此为康熙时的创新品种。颜色浅淡釉面平静,与豇豆红器型差不多,线条优美,没有大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天蓝釉菊瓣纹小尊,大口,直唇,鼓肩,腹以下内收,菊瓣式条纹凸起,器口及凸起处粉白,非常别致。天蓝釉瓷器的款识多青花楷书六字三行小字,非常规整、秀气。

豆青釉 康熙时的豆青釉仿宋代的龙泉瓷,釉面肥厚,多有暗花;仿宣德豆青瓷的,如葵口碟,有桔皮棕眼。康熙本朝品种,器型和豇豆红、天蓝釉一样,线条非常优美,都是小件瓷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青釉凸海水龙纹瓶,釉面光润,撇口较小,直颈细而长,丰肩,鼓腹渐收,底内凹。腹的下部凸饰海水,子母龙直立其上戏水。传世品极少。无论哪种器型,器口和底足都是粉白釉。小件文玩、陈设器多用青花写康熙六字三行楷书款;仿宣德瓷既有写宣德款的,也有写本朝款的。

绿釉 按颜色的深浅又有“瓜皮绿”和“水绿”等区别。色深的绿中发黑,水绿像一泓湖水。瓜皮绿釉瓷明代弘治时已有,是在涩胎上施釉经二次烧成;水绿釉瓷也是二次烧成,和“瓜皮绿”不同的是在白釉上施绿釉。水绿釉是康熙时的创新品种。

孔雀绿釉 孔雀绿即孔雀尾羽的翠绿色,有的闪蓝称孔雀蓝釉。康熙时孔雀绿釉薄而透明,玻璃光感很强,布满细密的开片。透过蓝釉层,可以看到坚致白细的胎子。

总之,康熙瓷器无论什么品种,什么器型,总特点一是胎体非常细密坚致,有一定的重量;二是釉子有坚硬感,无论厚釉薄釉,均紧贴胎骨,俗称“贴骨釉”;三是粉质白口,又因胎釉之间有粉,结合不紧密,常暴釉口边破釉,露胎坑坑洼洼不平整;四是底足无釉的细密滑润,有的有极细密的修胎留下的旋纹;有釉的底足釉子肥润或稀薄,但都很坚致,有大小不等的棕眼。

3.雍正时的单色釉瓷

霁红釉 此为仿明永乐、宣德时的红釉器。比康熙霁红瓷颜色浅淡、鲜艳。一种釉面非常光润平净;还有一种具桔皮纹,有宣德瓷的效果。但器物口沿是人为涂的白釉,而不是像永乐、宣德时红釉自然流淌遗留的虾背青色。造型和永乐、宣德时的比,口面较大,不塌底,圈足切削精细,都是泥鳅背。雍正时霁红釉比康熙时的胎体轻薄、造型秀美。雍正时仿三鱼或三果碗、盘,除了有釉里红的以外,还有白釉地填霁红釉的,地子白润,红釉鲜红,对比强烈,非常艳美。还有红釉地白釉四鱼品种的。民国时有用雍正时的旧白盘、碗砣去鱼、果形后填红釉的,因衔接不好,留有缝隙,纹饰也过于板滞,如仔细观察,还是容易辨别的。

年窑红釉 所谓年窑,是雍正四年淮安关税务年希兼景德镇御窑厂窑务时所烧制的瓷器。年希尧在任时除了奉旨仿制前代的青花、斗彩、五彩、单色釉瓷器外,还烧制了部分有本朝特点的浅淡柔和的单色釉瓷器。年窑红釉瓷就是其中的一种。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年窑红釉觯(zhì,音志)式尊,其釉乳浊不透亮,釉面光润有非常细小的气泡,颜色为淡灰红色,光素无纹。年窑瓷器中有部分器物有很浅显的暗纹。

霁蓝 霁蓝从成型方法到烧制过程都和霁红瓷器一样,只不过使用的呈色剂不同,霁红是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的;而霁蓝则是钴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烧制成功的有像宝石般幽蓝的颜色,也有深蓝或蓝中闪灰的。器型除了碗、盘以外,还有炉、梅瓶、天球瓶、西瓜罐等。

青金蓝釉 釉色和青金石的颜色相似,但同一件器物上釉色深浅不一,器型有观音瓶、花盆、缸、洗、石榴尊等。

天蓝釉 天蓝釉是年窑单色釉中的又一品种。亦有深浅之分,釉面十分匀净。器型有花浇、弦纹花盆、鼓式罐、鱼篓尊等。一般是青花六字篆书款。

仿官瓷 雍正时开始仿宋代官窑瓷。釉面有粉青、天青、灰白、青灰等颜色,开有冰裂纹片,紫口铁足,器足修胎规整,而真正的宋代官窑器底足不很平整,往往里出外进;釉子很润,但不及真器肥厚,真器口部釉子较薄,下部逐渐显厚,而雍正仿的厚薄基本一致。雍正仿官器型有天球瓶、梅瓶、贯耳瓶、橄榄瓶、琮式瓶、六方倭角瓶、灯笼尊、双耳炉、三足洗、花浇、碗等,基本是本朝器,多写雍正青花六字篆书款。说明雍正仿古瓷只仿釉面效果,而不是为了盈利而刻意仿古。

仿汝釉瓷 从宣德时就开始仿制宋汝窑瓷。雍正时仿汝瓷多为天蓝釉,有细小冰裂开片,胎子也仿“香灰胎”的效果,釉面有的有极少的桔皮皱纹。器型有穿带瓶、凸弦纹瓶、蒜头瓶、如意耳扁壶、渣斗、水仙盆,另外还有本朝独有的器型如弦纹菊瓣瓶、石榴尊、铺首耳凸蕉叶纹尊等。款识亦为本朝年款。

仿哥瓷 明代成化、万历时已有仿哥瓷产品,雍正时的仿品釉面肥腻、厚润,颜色有灰、灰白、灰褐、灰黄、粉青等,“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等特点都仿得极为神似,底足亦有支钉痕迹,只是支钉痕比宋代的略大。器型有贯耳瓶、穿带瓶、葵口碗、梅瓶、天球瓶、花觚、三牺尊等。雍正民窑仿哥瓷的也很多,釉色有天青、青黄、米黄、茶黄等,釉面肥润、油腻,开有细密的“金丝铁线”,口部多色白,也有涂酱釉的。圈足微露白胎及火石红色。底釉开片,釉上涂有7~11个酱彩点,替代宋代的支钉痕。器型除大盘、大碗外,还有三足筒式香炉、高足豆、罐、尊、兽耳衔环瓶、眼耳乳足炉、笔筒、花口碟、叶形洗等,部分底足无釉。

哥瓷铁龙及铁花 此品种是从仿哥瓷中派生出来的新品种,在哥瓷立器的颈、胫等部饰一条涩胎剔出的凸起纹饰带,施褐彩。纹饰带上多剔夔(kuí,音葵)龙纹、蟠虺(pán huǐ,音盘悔)或花卉,俗称“铁龙”或“铁花”。这类瓷器的口部一般也涂酱釉。雍正朝以后各代均有这一品种,以雍正时的釉最为肥润。

仿龙泉瓷 雍正时仿宋、元龙泉窑瓷器釉子肥润,颜色有粉青、天青、豆青等色。常见盘、碗、鬲式炉等。真正的宋代龙泉胎子略闪灰,胎体稍粗,釉面不很精细,有的地方坑坑洼洼,欠平整,圈足边釉高低不齐,有的裹足支烧;而景德镇仿龙泉瓷的胎子细白,修胎极规整,釉子非常精细,气泡很大。有的器壁有非常细碎的暗纹。有的豆青、粉青釉瓷器已有本朝特点,不完全仿龙泉了。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青釉鱼篓尊(彩版63)、台湾故宫收藏的青釉印莲花扁壶、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釉刻云龙纹大罐以及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粉青釉僧帽壶等等,釉面光润,颜色淡雅、器型线条秀美,是雍正朝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仿钧瓷 俗称窑变,为仿宋代钧窑产品,以红色为主,交织月白、蓝、绿、褐等颜色的丝缕斑片,色彩艳丽,形成五彩斑斓的釉面。其中以间杂蓝色多的为好,俗称“火焰青”。立器的内里都是月白色,间或杂有蓝色细丝;还有一种以天蓝色为基调,紫红色片斑自然垂流其中,口部多为紫红色釉。这两种釉面瓷器的底足都涂酱釉,也有底足无釉,为酱色砂底的。款识多为阴文篆刻“雍正年制”四字款,既有在酱釉上刻款的,也有在刻款上敷酱釉的。仿宋代器型有花盆、鼓钉洗等。本朝器型有雕螭虎纹鱼篓尊、天球瓶、梅瓶、贯耳瓶、蒜头瓶、石榴尊、盖碗尊等等。

炉钧釉 此为雍正时创新品种,为两次烧成。釉呈松石绿色,上有大小不同的紫、蓝、月白等色垂流状小点。因釉中掺粉,釉厚且匀不透明,瓷器内外及底足均为这种釉面。炉钧釉瓷器上的紫是熟透了的高粱穗的颜色,人称“高粱红”,只有雍正时期的炉钧釉瓷器上有较大的“高粱红”色垂点,以后不见。常见器型有锥把瓶、胆瓶、葫芦瓶、灯笼尊、天球瓶、钵缸等。器身多饰凸起的啣环兽耳、如意耳、弦纹等。圈足着地的面多尖而整齐。款识一般都是阴刻篆书四字款。

淡黄、淡绿、淡蓝、松石绿、胭脂水、粉红釉等单色釉 它们均为低温单色釉瓷,为雍正时创新品种。釉中掺粉,不透亮。器型多为小盘、小碗、小杯、菊瓣盘等,也有各种颜色同类器凑成一套的。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有一件松石绿贯耳六方瓶(图134),六方圈足内施白釉,刻篆书“大清雍正年制”暗款。

图134 雍正松石绿釉贯耳六方瓶

铁锈釉 含铁质高温结晶釉,釉面很亮,紫、褐、棕色间杂,上有黑色斑片、丝条,似铁锈色,故名。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有一圆印盒,胎子坚致白细,酱色底上有金星、黑点,口部暗刻卷草纹。常见器型还有蒜头瓶、象耳瓶、穿带瓶、方瓶、灯笼尊、炉、洗、钵缸等,均为黑圈足。

总之,雍正时期的单色釉瓷器,无论高温还是低温釉,造型都很秀丽,颜色柔和(深色釉另当别论),胎白釉细,做工精致,款识工整。说其是清代瓷器中最典雅秀巧的,当不过分。

4.乾隆时的单色釉瓷

霁红釉 红釉较薄,不如康熙、雍正时的光润、鲜亮。有的釉面布满非常细小的密密麻麻的棕眼,白口白底。器型主要是盘。常见青花篆书六字款或暗刻楷书六字款。

霁蓝釉 无论器型、胎、釉面情况、款识均同霁红釉,唯一的区别是以钴蓝为釉。此时的新品种是霁蓝描金彩盖碗,底、里是淡青色。乾隆时的金彩较厚,颜色闪红。

青釉 因颜色不同分为粉青、豆青、冬青等色。总特点是釉面明亮,有釉下堆粉堆出纹饰的,有暗刻纹饰的,也有光素无纹的。常见器型有天球瓶、葫芦瓶、蒜头瓶、莲口瓶、器座等。民窑还有大盘、大碗、大瓶等。

天蓝釉 釉面肥厚、平净,造型规整。常见器型有天球瓶、锥把瓶、六方扁瓶、椭圆贯耳扁瓶、花觚、盘、碗、圆洗、葵式洗等。绝大多数光素无纹,有的有凸起弦纹等简单纹饰。一般用青花写款。

茶叶末釉 此品为高温一次烧成的乳浊釉,施釉较厚,釉中含很多不规则的黄色小点。雍正时已有,颜色发绿。乾隆时色闪黄,有的釉面很平静,有的有棕眼。圈足为黑褐色,足边一般都有因施釉厚刮削留下的极小的锯齿纹痕迹。常见器型有天球瓶、锥把瓶、绶带葫芦瓶、石榴尊、牺尊、炉、洗等。底足有釉,多六字篆书刻款,字体极规整,有的在刻款上涂金。

窑变 乾隆早期窑变瓷还能保持雍正时红、蓝、月白等色交织变化的特点,中晚期以红色为主,远不如雍正时“火焰青”漂亮,釉面流动少,但很光亮,玻璃感极强。还有一种窑变瓷是仿钧红釉,以紫红色为主,釉中掺有丝丝缕缕、星星点点的青、月白等色。乾隆时期窑变造型俊美,修胎规整。常见器型有梅瓶、天球瓶、石榴尊、香炉等。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仿钧窑变的花盆,玫瑰紫色,底涂浅麻酱釉。一般为六字篆书刻款。

炉钧釉 乾隆初期的炉钧釉还有“高粱红”色小垂点,到中、晚期只剩松石绿、蓝及月白等色小垂流片,施釉厚而匀净,含粉,不透明。常见器型有天球瓶、蒜头瓶、钵缸、橄榄瓶、鹿头尊、石榴尊、如意耳尊、文房用具等。器型规矩,圈足边缘色黑。六字篆书阳文方款,有的因敷釉厚,款字不清楚。

仿汝窑 仿汝窑瓷器釉子很厚润,灰青色或天青色,有透明细碎的开片。器型多穿带瓶、贯耳瓶、蒜头瓶、锥把瓶、如意耳瓶、花觚、花盆等。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桃式洗釉面很润,青花写款。

仿官窑 胎、釉、造型和仿汝瓷差不多,只是开片较大。常见器型有梅瓶、天球瓶、贯耳瓶、穿带瓶、胆瓶、琮式瓶、如意耳扁瓶、三孔葫芦瓶、灯笼尊、水仙盆、桃式洗等。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仿官窑的笔筒是唐英所做,器型圆润,釉色天青,上有墨书“简静”及“治心则心一,治事则事裕,治民则民安”,落款“蜗寄题”、图章款“陶榷”(què,音确),引首章“古泉”。“蜗寄老人”是唐英晚年的别号(图135)。

图135 乾隆仿官窑粉青釉墨彩笔筒

仿哥瓷 釉子颜色有米黄、天青、灰白等,釉面肥润,开细小的“金丝铁线”片纹,器口多白釉。器型类同于仿汝、仿官瓷。民窑多见大盘、大碗、炉、洗(有一种圆洗,圈足内有沟槽,当中是涩胎,正用是洗,反过来可以当砚台)、小瓶、大盘口瓶等。

仿龙泉瓷 该瓷施较厚乳浊釉,粉青色,有的有印或划出的暗纹。常见有芭蕉、缠枝花卉等纹饰,器型主要有大口尊、橄榄瓶、花盆、浅碗等。一般刻六字篆书款。

紫金釉 明、清历代均有仿宋代紫定的。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折腰碗,釉呈浅酱色,釉薄且匀,白口白底,有青花六字篆书款。

孔雀绿 该品种施孔雀绿釉有的施在白釉上,也有施在素胎上的,都是二次烧成。釉薄且均,呈半透明状,有小开片。足边略有垂流,底为米白色釉。常见器型有锥把瓶、灯笼瓶、花觚、炉等。

黄釉 黄釉为明代以来的传统釉色,雍正时开始烧粉质黄釉,乾隆时也有。该釉呈蛋黄色。器型有杯、碗、盘等小件,也有犬首耳尊等大型器物。

总之,乾隆单色釉瓷器胎质坚致细润;釉子多不太厚,紧贴胎骨;造型极规矩;款多在底部,有青花也有刻印,多六字篆书方款,非常规整。

5.嘉庆、道光、咸丰时的单色釉瓷

霁红 嘉庆时的霁红瓷和乾隆时的差不多,道光、咸丰时的不再鲜亮,常泛灰黑色,常见器型有玉壶春瓶、蒜头瓶、天球瓶、双耳瓶、盖罐、盘、碗等。

蓝釉 因颜色不同又分为霁蓝、天青、砖蓝等类别。器型有赏瓶、象耳方瓶、天球瓶、戟耳及凤耳瓶、罐、炉、盘、碗、簋(guǐ,音鬼,仿商周时青铜器的器型)、锥把瓶、豆等。有的蓝釉上绘金彩皮球花。乾隆以前的瓷器上的金彩是用纯金绘画的纹饰、故呈色赤黄,而乾隆以后的金彩改用金粉,粉薄色淡,呈黄色。

黄釉 这三朝的黄釉深浅相差不多,有光素的也有暗纹的。常见器型道光时有双耳葫芦瓶、牺耳尊、簋、豆、碗、盖罐、盘等,咸丰时只有碗、杯及小盘。

青釉 颜色主要是冬青色,色调较深。嘉庆、道光时有鼓式尊、葫芦瓶、月牙罐、罐、鱼耳罐、炉、洗、花盆、盖碗等。咸丰时盘和碗较多,有一种粉青釉的花觚制作得比较精细。嘉庆、道光时青釉立粉堆纹饰的亦比较常见,主要堆博古纹、花卉纹等。

珊瑚红 色红闪黄,有的通身绘金彩。常见器型有盖碗、各式瓶、折腰碗等。

茶叶末 不如乾隆时的滋润,釉面疏松,有极细小的桔皮纹,底足胎釉交汇处的小锯齿纹几乎没有了。常见有葫芦瓶等。但咸丰时此品种瓷器质量比嘉庆、道光时有所回升,它的细润程度有的甚至可以和雍正时的相提并论,其官窑狮耳香炉制作极为精细(图136)。

图136 咸丰官窑铁锈釉狮耳炉

仿官、仿汝瓷 嘉庆、道光时造型略粗笨,施釉厚,没有致密感,有的有小开片,有的没有。常见器型有贯耳瓶、琮式瓶、葫芦瓶、葵口碗、四方倭角瓶等。

仿哥 釉面不如雍正时肥润,多呈灰白或米黄色,釉质粗松,开略大或细小的片纹。常见器型有贯耳瓶、琮式瓶、葵口尊、炉等;民窑常见大小瓶,有的带铁龙或铁花,底足常有褐色方块,上刻“成化年制”款,字体潦草,俗称“豆干款”。

窑变釉 釉色单调,以紫红色釉为多,缺乏流动感,异色丝缕条纹一朝比一朝少,有的器物口内有月白色或蓝色条纹及斑块。常见器型有杏元贯耳瓶、穿带方瓶、石榴尊、葫芦瓶、云耳瓶等。底足多刻款。

炉钧釉 釉面呆板,完全没有“高粱红”色,道光时连月白色也没有了,只有蓝、松石绿间杂的斑点。主要器型有印盒、灯笼尊等。

芸豆红釉 芸豆红釉为低温单色釉,含粉,不透亮,没有光泽。咸丰时较多,常见玉壶春瓶、盖碗、香炉、盘、碗等。

茄皮紫 清代各朝都有,此时已无光泽,有的有暗龙纹饰。多见撇口盘、碗等。

雕瓷 此为嘉庆、道光时创烧的新品种,一直延续至民国。多见笔筒上雕非常精细的纹饰,常见纹饰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胎子厚重,釉面稀薄,多黄釉、淡绿釉,白釉也有涩胎无釉的。底部刻款,既有年款,也有工匠款,最着名的工匠有陈国治、王炳荣等。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件黄釉雕八仙笔筒,底有刻款“道光丁未秋九月善宝属陈国治作”,“道光丁未”是道光二十七年即1848年。

总之,嘉庆到咸丰时的单色釉瓷器的胎体都厚重略显粗松,釉子有的稀薄,有的肥厚,但均无坚致感(雕瓷除外)。造型越来越笨重。款识多刻,也有用青花或红彩的。

6.同治、光绪、宣统时的单色釉瓷

抹红釉 红中闪黄,多绘金彩纹饰,如同治皇帝大婚礼瓷器,均为抹红釉金彩双喜字。光绪、宣统时的大碗,有光素无纹的及暗花的两种。

蓝釉 黑蓝、艳蓝两种色调的都有,有的描金彩纹饰,多皮球花、博古、龙凤等纹饰,器型主要有天球瓶、赏瓶、玉壶春瓶、象耳方瓶、盘、碗、炉等。

青釉 有豆青釉的盘、碗,釉子略薄。粉青釉的八卦琮式瓶、贯耳瓶等,釉润,但不坚致。

窑变 大面积紫红色,有的器口内间或有月白斑片或蓝丝,光绪时开始有红色中间杂黑色斑片的品种。常见器型有杏元贯耳方瓶、瓜楞瓶、笔洗、赏瓶、天球瓶、梅瓶等。

炉钧釉 釉面呈松石绿闪蓝,只有星星点点的蓝白间杂小点。器型有瓶、印盒、水盂、盘等。

芸豆红釉 嘉庆时数量极少,同治、光绪时渐多。施釉厚,均匀,无纹饰。主要器型有香炉、玉壶春瓶、盘、碗等。底部多为粗松的米色釉。

黄釉 此时的黄釉多用于祭器,颜色深黄,光素、暗花的都有。常见小盘、大碗、罐等。光绪时仿乾隆的犬耳或兽耳大罐釉色深,造型稍粗笨,但制做还是比较精细的。

翡翠釉 此为同治时新创品种。在白釉上吹、洒、淋、浇淡绿色釉,颜色娇艳。常见小梅瓶、大碗等。

总之,清末时期的单色釉瓷器除少数稍显精细以外,大多粗俗不堪。

综上所述,清代瓷器的胎体比明代的轻薄,釉面较薄、平净,修胎精细,立器基本看不出接胎痕、圆器不塌底,圈足旋削精细、圆滑,俗称“泥鳅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