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茶蓑蛾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93页(1356字)

【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体长12-16毫米,蛆形、无翅,无足。头小,褐色,胸、腹部黄白色,腹部膨大,后胸及第7腹节环生淡黄色绒毛。雄蛾体长11-15毫米,翅展22-30毫米;身体和翅暗褐色,前翅翅脉两侧色较深,外缘中前方有2个长方形的透明斑;触角双栉齿状;胸腹部密被鳞毛。

卵 长约0.8毫米,椭圆形,淡黄色。

幼虫 成长幼虫体长16-28毫米。头部黄褐色。两侧并列着暗褐色小斑纹;胸部背板灰黄白色,各节背面有2条褐色纵纹,其外侧还各有1个褐色斑;腹部肉红色,背面色稍暗,各腹节背面均有4个黑色突起,排成“八”形。

蛹 雌蛹体长14-18毫米,似蛆形,咖啡色;头小,身体呈纺锤形,无触角和翅芽;腹部背面第3节后缘、第4-5节前、后缘和第6-8节前缘各有1列小齿;腹部末端的臀棘分叉,叉端各有1短刺。雄蛹体长约13毫米,咖啡色;翅芽达到第3腹节后缘;腹部背面第3-6节前、后缘及第7-8节前缘各有1列小齿;臀棘似雌蛹。

护囊 成长幼虫的护囊长25-30毫米,纺锤形,枯褐色。幼时囊外缀有叶屑、枝皮碎片,稍大则有许多断截枝附着囊外,平行排列整齐。

【发生规律】:

茶蓑蛾在四川、贵州、浙江等省每年1代,江西、安徽和湖南1-2代,台湾2-3代,以3-4龄幼虫或大幼虫越冬于护囊中。下一年春季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越冬幼虫恢复取食,食量大,易在早春造成灾害,而当年的第一代幼虫则于7-8月为害较重。

幼虫老熟后,先在囊内倒转身体,头部向下,然后化蛹。雌成虫羽化后,仅头、胸部伸出蛹壳,自排泄孔露出黄色绒毛,并向外分泌性引诱物质,招引雄蛾前来交配。雄蛾行动活泼,有趋光性。交尾后1-2天,雌虫开始产卵于蛹壳内,7-8天产完,每雌平均产卵676粒,多至2000-3000粒。

幼虫孵化后1-2天内,先在护囊内取食卵壳,再成批自囊内迅速爬上枝叶或吐丝下垂,随风飘送到附近的柑桔树上,先吐丝缀合枝叶碎屑筑造小护囊,随着虫体长大,护囊扩建增大加长,4龄后咬取断枯小枝,并列粘于囊外。幼虫活动、取食时,仅伸出头胸部,负囊行进,初龄时护囊随腹部竖立,稍大时则随腹部下垂,用丝悬在枝叶下方。幼龄幼虫啃食叶肉,留下一层表皮,叶出现半透明斑,3龄后食成孔洞和缺刻,或仅存主脉,有时数百头幼虫集中为害。幼虫期共6龄。

【防治方法】:

参见大蓑蛾防治。

茶蓑蛾(Cryptothelea minuscula Butler)又叫茶袋蛾、小袋蛾,在许多柑桔园都见为害,又是茶树和山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同时还为害梨、苹果、桃、李、柿、枇杷、葡萄、枣、栗等果树和柏、桑、柳等林木。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和台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