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茧保护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中国蚕桑技术手册》第162页(3853字)

(一)环境条件

1.温度:以24℃(75°F)为中心,以23-25℃(73-77°F)为范围,防止接触26.5℃(80°F)以上的高温和22℃(72°F)以下的低温。珠江流域使用的多化性品种,保护温度可适当提高,以25.5-26.5℃为中心。

2.湿度:相对湿度以75-85%为范围,前期和中期用干湿差2-3℃(相对湿度75-80%)保护,后期(临近发蛾时)用干湿差1.5-2℃(相对湿度80-85%)保护,注意补湿,防止过干。

3.空气:室内经常保持空气新鲜。

4.光线:保持室内昼明夜暗规律,夜间尽量不开灯,以防止蚕蛾陆续羽化。

5.清洁卫生:作为茧、蛹保护场所的蚕室要经洗涤和地面消毒后再用,以净化茧、蛹的保护环境。蛰蛹的蚕网、摊蛹的蚕匾等与蛹体直接接触的用具要经消毒处理后使用,以切断污染源。

(二)种茧调查

1.时间 种茧调查的时间,从上蔟数量最多的1天(即盛上蔟之日)算起,原种及原种以上各级蚕种经7-10足日、杂交种8-10足日,方可进行调查。化蛹快、蛹期短的品种如东34、浙农1号、新9等可提早1日调查;在早秋高温季节亦可提早1日调查,从化蛹程度来说,当化蛹率达到99%以上时进行调查,在调查时如发现毛脚茧满1%时,就要立即停止调查。

2.环境 种茧调查室应保持23.5-24.5℃(74-76°F)干湿差2-2.5℃(4-5°F)的温湿度环境,但不得以任何方法直接在种茧上补湿。

3.方法

①收茧量调查:生产原种和杂交种的种茧除薄皮、烂茧外,其余种茧均计算收茧量。原种以饲育区、杂交种以饲育批为单位调查收茧量。原蚕区种场以收购时的茧量为基准,对混入其中的薄皮、烂茧按比例扣除茧量。专业种场必须全面称量,正确计算各饲育批的收茧量。若克蚁结茧头数超过收蚁头数,由场检验组查明原因、提出意见报省主管部门研究处理。

②抽样:抽样前不得选茧,杂交种除双宫、薄皮、烂茧外,其余种茧都必须抽样调查,方法是逐匾随机抽取代表性样茧。原原种以蛾区为单位、原种以饲育区为单位、杂交种以饲育批为单位抽样。杂交种每饲育批抽样5kg,蚁量不满50g的饲育批抽样减半。样茧均匀混合后,调查死笼茧率和茧质(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

③死笼茧率调查:原原种整蛾区调查,逐粒摇动,有疑问者削茧检查。原种每饲育区调查300颗。杂交种每饲育批调查400颗,50g蚁量以下的饲育批调查茧数减半,双宫茧全部削茧调查,合格后并入大批种茧内制种。凡茧内病蚕、病蛹、死蚕、死蛹、包胸部或尾部3个环节以上的半蜕皮蛹、不蜕皮蛹、尾部3环节呈黑色的蛹均属死笼茧。僵蚕、僵蛹、蝇蛆蚕、蝇蛆蛹、虫害蛹、害蛹及创伤出血蛹不作死笼茧。

④茧质调查:原原种、原种每区随机抽样调查雌、雄茧各25颗。杂交种每饲育批随机抽样调查雌、雄茧各50颗,但饲育蚁量在50g以下的饲育批,雌、雄抽样调查数可以减半。抽样时严禁挑选,抽样后剥去茧衣,削开蚕茧鉴别雌雄,分别称出雌、雄的全茧量、茧层量,计算雌雄平均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

原原种各项成绩以1次调查为准。原种、杂交种的种茧在调查中如有不合格项目,可重行抽样调查,对不合格项目最多只能重复调查2次,成绩以3次平均计算。

(三)种茧选择

1.选茧率调查:生产杂交种的种茧,随机称取2500g样茧,按规定严格选茧,算出该批的标准选茧率,作为大批选茧的依据。

2.选茧:在种茧调查合格后进行选茧,严格选除薄壳茧、畸形茧、绵茧、尖头茧、穿头茧、特小茧、深束腰茧、始熟蚕茧、终熟蚕茧以及不符合该品种(或品系)性状的异常茧,制原种、原原种的种茧还应选除双官茧。

(四)削茧鉴蛹

1.选茧后经检查,一批种茧内良茧率达99%以上时可以削茧。削茧鉴蛹一般在蚕蛹复眼呈深褐色时开始为适期,在确保发蛾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以推迟削茧时间为宜。蛹期经过短的品种可在上蔟后第10-11日、蛹期长的品种可在上蔟后第12-13日开始削茧鉴蛹,蛹体活动性强的品种可适当推迟削茧鉴蛹。

2.削茧前应先将污染茧选出,先削好茧,后削污染茧。削茧时使用洁净刀具,刀口向上,“一削、二倒、三轻放”是操作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动作要轻巧,防止漏削、漏倒、削伤、削死。凡削到病蛹、死蛹、僵蛹时,削刀应消毒后再用,削出的病、死蛹要集中处理,不能乱丢乱抛,每日工作结束后,室内外地面用漂白粉液消毒。

3.削茧、鉴蛹时,温湿度应保持在种茧保护的要求范围内,以24℃(75°F)、干湿差2℃(4°F)为宜,避免接触28℃(83°F)以上的高温。

4.按蛹的雌雄特征(性征),逐颗鉴别,轻拿轻放,雌雄分置。先初鉴后复鉴,经初鉴、复鉴后,分别雌、雄,专人送往保护室,摊蛹保护。蛹应随鉴随摊,不能堆积。摊蛹密度:雌蛹每匾摊700-800头,雄蛹每匾800-900头。摊蛹时要严格分清品种、批次及上蔟日期。

6.要净化蚕蛹保护环境,作为蚕蛹保护场所的蚕室要经洗涤和地面消毒后使用,摊蛹匾、蛰蛹网等直接与蛹体接触的用具需经消毒处理后使用,蛰蛹材料力求干净、无污染源。

6.在削茧、鉴蛹和摊蛹过程中,严格淘汰病蛹、裸蛹、出血蛹、半蜕皮蛹、特小蛹以及畸形蛹等不良个体。

(五)发蛾调节

要使经过日数不同的对交品种在同日出蛾,雌雄蛾比例大致相等,实现对等交配,必须将发育慢、经过长的品种提前催青;把发育快、经过短且出蛾齐的品种,推迟和分批催青,这是发蛾调节的基本要点。根据对交品种的全蚕期经过时间,制定发育经过预定表,掌握对交品种的催青日差、收蚁日差、上蔟日差,调节到同日、等量出蛾。并注意下列3点:①注意发蛾习性,现行多丝量日系品种出蛾欠齐,一般持续5-6日,中系品种出蛾齐一,一般只持续3-4日,为了使出蛾齐、持续日数少的品种延长出蛾日数,一般都应分批催青、分批收蚁,每批相差1日。②注意对交品种的克蚁头数、蚕期生命率和死笼茧率的差异,酌情增减蚁量,对克蚁头数少、生命率低和死笼茧率高、难养的品种应适当增加收蚁量。③注意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规律,春期气温逐渐上升、叶质逐渐充实,迟出库催青的品种,发育较快,易于赶前,应掌握多差1日;秋期气温逐渐下降,迟浸酸的品种,发育较慢,应少差1日。

在生产过程中如发现对交品和的发育进度与预定的日期不符,可在催青期、蚕期、蛹期进行调节。催青期的调节,主要是在3个阶段抑制过早的一方:①在丙2胚子以前,将蚕种再入库冷藏抑制;②丙2至缩短期以前,暂不升高温度;③戊3胚子起按标准继续催青,待见苗蚁后,冷藏抑制转青卵,调节到预定的日期收蚁。

蚕期中的调节,主要是在饲育的适温范围内采用升降温度、增加给桑回数、分批就眠、在合理的范围内伸缩饷食时间等方法进行调节,对发育过快的一方予以抑制,对发育慢的一方加以促进,使对交的两品种能在预定的日期上蔟。

蛹期的调节,主要是以温度为主,在适温范围内调节保护温度,对发育慢的品种适当升高保护温度,对发育快的品种适当降低保护温度,通过调节使两对交品种同日等量出蛾。当上蔟日差不符时,可在复眼着色前开始调节,一般从上蔟到发蛾在70-80°F范围内,每日升降2°F,可提前或延迟发蛾1日,升降4°F可提早或推迟2日出蛾。复眼着色时开始调节,每日升降4°F可提早或推迟1日出蛾。调节的温度范围雌蛹为22-25。5℃(72-78°F),雄蛹为21-26.5℃(70-80°F),干湿差雌雄均为3-4°F(1.5-2℃)。

如果两对交品种经上述种种调节后仍不能同日等量出蛾,就要进行冷藏抑制,即抑制发育快的一方。雄蛹冷藏应在见苗蛾后进行,冷藏温度为7-10℃(45-50°F),冷藏时间以不超过3天为宜。雌蛹一般不宜冷藏抑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