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病的识别和防治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中国蚕桑技术手册》第222页(2815字)

常见真菌病有白僵病、黄僵病、绿僵病和曲霉病等4种。

(一)白僵病

发病初期没有什么特别症状,蚕身大小也变化不多,但反应迟钝,行动呆滞,有的蚕体上出现分散的黑褐色针状病斑或油渍状病斑。临死时稍吐液或下痢,死后头胸部向前实伸,尸体逐渐由软变硬,大多出现针状病斑,尾部几个环节显现出桃红色。随后尸体上逐渐长出许多白色菌丝,覆盖整个蚕体,然后在菌丝上长出一层白色孢子。本病若在眠中发生,多数是半蜕皮或不蜕皮而死,尸体污褐色,半蜕皮死蚕因出血而显得潮湿。这些蚕容易腐烂,或只有局部长出菌丝和孢子。病蛹死前失去弹性,环节不能扭动,死后蚕蛹头部逐渐下陷变尖,最后全身干瘪变硬,节间膜处及气门内长出白色菌丝和孢子。白僵病的潜伏期一般1龄、2龄2-3日,3龄3-4日,4龄4-5日,5龄5-6日。

引起白僵病的病原体是球孢白僵菌,以分生孢子发芽穿透蚕皮侵入蚕体使蚕感染,病菌在蚕体内大量繁殖,夺取蚕体营养并分泌菌毒素造成蚕儿死亡。若在发病后期滴取蚕血,可发现血液变白,用显微镜检查变白的血液可看到大量圆筒形短菌丝。

本病的发病规律是:悬浮于空气中的分生孢子散落到蚕或蛹的皮肤表面,在常温多湿条件下经8-24小时发芽侵入蚕、蛹体内。蚁蚕、各龄起蚕和嫩蛹最易感染,温度25-28℃、湿度90%以上有利于孢子发芽,多种桑树害虫也会感染本病,并能与蚕相互传染。

防治方法:

1.蚕期前和蚕期后进行常规药剂消毒,消灭残留在蚕室、蚕具上的病原。

2.进行蚕体预防消毒。通常可用防病一号、蚕座净、漂白粉石灰僵粉等蚕体蚕座消毒粉剂,在收蚁、各龄起蚕饷食前及熟蚕上蔟前撤布消毒,如上一期蚕有僵病发生的,可在各龄盛食期再增加一次蚕体消毒,在给桑前进行。除上述粉剂外,防僵灵2号(抗菌剂402)浸网消毒、硫黄熏烟防僵蛹等办法也能起到良好消毒杀菌效果,具体方法参见下节“清洁与消毒”。

3.一旦发生僵病,必须采取去除病死蚕与施用防僵药剂蚕体消毒相结合的措施。病死蚕要在气生菌丝还未穿出皮肤之前拾除,防止重复传染。同时,必须坚持每天施用防僵药剂,直到不见僵蚕出现为止。

4.僵蚕集中烧毁,污染的蚕沙、旧蔟做堆肥,严防病原扩散污染环境。

5.消灭桑虫、杜绝桑叶污染。

6.蚕桑密集地区,严禁使用白僵菌粉等真菌农药防治森林或大田害虫,以免养蚕自然环境遭受破坏。

(二)黄僵病

发病的大致症状与白僵病相仿,但往往蚕身上出现黑褐色大块圆病斑,死后尸体由软变硬,尾部几环节甚至整条死蚕呈现出紫红色,远比白僵蚕出现的桃红色要深。待菌丝覆盖全身并长出孢子后,僵蚕带淡黄色。与白僵病不同的是黄僵病出现病斑的蚕有时会经过蜕皮而自愈,这种现象在病理学上称自愈性感染。

引起黄僵病的病原体过去叫黄僵菌,现在归入白僵菌类。

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与白僵病基本相同,可参考白僵病的处理。

(三)绿僵病

多在晚秋蚕期发生。病蚕腹部侧面或背面有时会出现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轮状病斑,形状较大,黑褐色,外围色深,中间色淡。病斑有的不连接成圈,而扩散成云纹状。眠前发病的常不能就眠,皮肤紧张,体色死白色,但皮肤不易破,行动不狂躁,与血液型脓病不同。眠中发病的常不能蜕皮而死,初死时茶褐色。绿僵病死后通常头胸也向前突伸,身体柔软,体色乳白,继而由软变硬,但体色不变。以后尸体上长出短而细密的一层菌丝,最后长出一层鲜绿色孢子。本病的病程比白僵病长,一般约7-10天,凡出现病斑的蚕最终必死无疑,不象黄僵那样有蜕皮自愈的现象。

引起绿僵病的病原体是绿僵菌,分生孢子卵圆形,该菌侵入蚕体后形成豆荚形短菌丝,使血液变浊,镜检临死前的病蚕血液即可看到上述短菌丝。

发病规律是:孢子发芽约需12-24小时,感病后潜伏期远比白僵病长,一般1龄感病,3龄才看出明显病症,桑虫发生本病较多,常因桑叶被分生孢子污染使蚕得病。

防病方法:基本可参照白僵病,但一旦蚕座内出现了长满绿色分生孢子的病死蚕,再进行蚕体消毒,效果就不太明显,因此对该病应尽早预防,以免延误消毒适期。

(四)曲霉病

常在高温湿闷时发生,小蚕期和老熟前易得。蚁蚕感病,病症很难察觉,往往到头眠除沙或起除沙时,看到沙中有一朵朵小绒球一样的、全身长满黄绿色或褐色孢子丛的死蚕才知道发生了本病。大蚕得病后,常在前胸侧面或尾部环节两侧出现1-3个较大的不定形黑褐色病斑,与绿僵病斑相反,病斑中部色深、周边渐淡,手触较硬。本病在大蚕肛门处侵入的机会不少,这些病蚕在肛门附近出现硬块,造成排粪困难。死前吐液较多,死后仅在病斑处硬化,并长出白色菌丝和黄绿色或褐色孢子,其余部分软化腐烂。本病病程小蚕为2-3日,大蚕7-10日。象黄僵病一样,有些蚕感病后能经蜕皮而自愈。老熟蚕感染时,常死于茧中,菌丝甚至长出茧外,造成霉茧。在湿闷条件下,蚕卵表面也易被曲霉菌寄生,形成霉死卵,这种卵不象一般死卵那样中央凹陷成三角形,渐渐干瘪,而是凹陷后干瘪很快。

引起曲霉病的病原体是曲霉菌,分生孢子球形,黄绿色或褐色,孢子发芽后寄生在局部皮肤上,血液内不形成短菌丝,因此镜检血液清晰。

发病规律:曲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除蚕体外,还会在浆糊、虫粪、畜禽饲料及竹木材料等处生长,30℃以上高温,100%多湿有利于本菌繁殖。蚁蚕期极易感染本病,造成大量死亡。2、3龄起蚕及熟蚕也为易感期,其它各龄即使发生感染,往往能蜕皮自愈。

防治方法;参照白僵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