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湖北人民出版社《禅宗词典》第415页(682字)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西街。为福建四大禅林之一。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初名“莲花寺”。长寿元年(692),改称“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又改名“龙兴寺”。开元二十六年(738),赐名“开元寺”。五代、两宋是其鼎盛时期,四周有支院一百二十所,寺僧一千余人。宋朱熹撰联曰:“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合并为一寺,赐名“大开元万寿禅寺”,仍通称“开元寺”。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重建。明末郑芝龙又有所增建。全寺现占地面积五十余亩。寺外正面和西面,环立白石栏杆。寺内中轴线上,殿宇相连。山门天王殿左右各有天王坐像。后有大石庭,称“拜庭”。庭间有各种形式的石经幢、小石塔、焚香炉。还有古榕树数株,枝梗交错,浓荫蔽日。大雄宝殿在石庭之后,全殿用柱石百根,又称“百柱殿”。殿作重檐歇山式,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000平方米,高大雄伟。殿内石柱形式多样,炉斗作仰莲式,其屋架结构,重梁叠栋,精巧别致。斗拱间的附雕,有二十四尊“伎乐飞天”。前殿的五尊大佛与后殿的十八罗汉,神态生动,技艺超凡。大雄宝殿前为一月台,台东南西三面束腰上嵌着七十二块狮身人面青石浮雕,这是明代从倾的印度寺庙经海上运至泉州的,是开元寺的一大奇珍。大殿后有“甘露戒坛”,坛分五级,中奉明代木雕的卢舍那佛坐像及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佛像四周菩萨侍立,金刚护卫。寺东西两院还有准提禅林、水陆禅寺等附属小寺。寺内还有功德堂,供奉开元寺的创建者匡护禅师与唐代驻锡该寺的印度和尚袒膊禅师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