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
书籍:中外关系史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5:51:41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外关系史辞典》第659页(603字)
①古郡名。
见《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三国志》、《晋书·地理志》等书。古哀牢地。东汉永平十二年(69)以新置哀牢、博南2县,并割益州西部6县合为永昌郡。治所在不韦(今云南保山东北),辖境相当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及哀牢山以西地区。
自古为中国西南对外通商和友好往来要地。永昌徼外的敦忍乙、焦侥和掸国等,从公元1世纪起,多次遣使经此来中国通好。
大秦(罗马)人,僄人(骠国)和“身毒之民”(印度人)也来此进行贸易。为中国西南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各国友好往来的门户。②古府、州名。见《蛮书》、《新唐书·地理志》等书。
8世纪时,南诏置永昌节度,设永昌府,治所在今保山。元至元十一年(1274)立永昌州。
十五年升为府,隶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永昌军民府。
清顺治十六年(1659)沿明制设永昌府。辖境包括今保山专区,德宏自治州全部,大理自治州的永平、漾濞,怒江自治州的泸水和临沧专区的镇康、永德等县。民国时废府,改为保山县。其地当中国西南对外交通要冲。
自汉至宋的掸国、骠国、弥臣、弥诺、蒲甘等国(均在今缅甸境内)和大秦婆罗门、小婆罗门国(均在今印度境内),以及元、明、清时,中南半岛、东南亚、南亚和西方各国,都曾经此与中国进行贸易交换和友好往来。抗日战争时期,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中国远征军均经此通往缅甸、印度等国,为当时中国的重要国际通道和西南边防的军事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