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孙子兵法辞典

经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书籍:孙子兵法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8 23:58:21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5页(3514字)

(释文〕研究战争胜败的基本条件,要着眼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这是每一位将领都应当了解的。能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得胜利;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取得胜利。

经:与“纬”相对,指战争胜败的基础;一说即量度,指分析研究。五事:一作“五”,指决定战争胜败的五种条件。闻:知道、了解。知:知晓、懂得,这里含有深刻了解、掌握的意思。

〔例1〕 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攻打江东,孙权召集群臣商议,群臣大都以敌众我寡,难以抵御为理由,主张归降曹操。唯独周瑜坚持抗战,并给孙权献计说:“曹操虽然名为汉朝丞相,实际上是汉朝的奸贼。将军以神武雄才,凭仗着父兄的基业,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粮足,英雄乐业,正应当纵横天下,为汉室除暴去秽,为什么要去投降曹操呢?况且曹操引兵前来,已有多处违犯兵家的忌讳,可以说是自投死路。如今曹操北方未定,腾、韩遂尚在关西为其后患,而曹操率众久居江南,这是一大犯忌。北方军队不熟悉水战,弃鞍马而驾舟船,与江东争锋,这是二大犯忌。目前正值隆冬盛寒,粮草短缺,这是三大犯忌。

中原士兵远涉江湖,不服水上,多生疾病,这是四大犯忌。有此四大犯忌,曹操虽然兵精将广,却注定要失败。这正是捉拿曹操的好机会。

我愿领精兵数千,屯驻夏口,保证为将军破敌。

”孙权听后大喜,立即让周瑜带领数千人马,屯驻夏口,准备迎敌。

〔例2〕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宋、魏交兵。宋北伐统帅、宁朔将军王玄模率精锐之师进围被北魏所占据的滑台(军事要塞,在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滑台城内茅草屋鳞次栉比,部将们便向王玄模建议向城内多发火箭,燃烧草屋,以乱敌守城之心。

王玄模却回答说:“那些房子到城下之日都是我们的财物,我为什么如此急切地烧掉它呢?”稍后,守城的魏军很快撤掉了房屋上的茅草,挖洞而居,宋军便丧失了火攻的条件。当时,黄河、洛水沿岸百姓无不渴望尽早摆脱鲜卑族(北魏为鲜卑族政权)的统治。王玄模率精锐之师进围滑台后,当地百姓情绪高昂,竞相献粮、支援宋军,数以千计的青年自带武器勇跃参战。王玄模却不解民意,将自愿从军参战的青年分给自己的部下做差役,又向当地百姓大肆搜刮以充军用,如此作为,顿失民心,自愿参战的青年也纷纷逃亡。

魏太武帝拓跋焘得知宋军进围滑台,便亲自率军驰援。诸将建议王玄模“发车为营”以御魏军,未被采纳。拓跋焘指挥百万魏军大举渡河,向宋军发起攻击。王玄模被魏军的声势所吓倒,舍弃大批军资,仓皇撤退。

魏军乘胜而追,杀伤宋军万余人,王玄模溃不成军,南宋陷入被动局面。

〔例3〕 宋高宗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九月,金、齐(原宋济南知府刘豫被金主册封为齐帝,建都大名府)联军南下侵宋,两军在江淮地区展开激烈争夺。

十二月,金主完颜晟病笃,金军罢兵北返。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齐主刘豫再次请金主出兵,共犯南宋。

金主则认为刘豫进不能取,退不能守,而拒绝合作。

九月,刘豫便以倾国之师三十万人,号称七十万,分三路南下寇宋:中路由刘豫之子刘麟为统帅,自寿春(今安徽寿县)犯庐州(今安徽合肥);东路以刘猊为统帅,自紫荆山出涡口犯定远,以趋宣(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县)、徽(徽州,治所在今安徽歙县);西路以孔彦舟为统帅,自光州(治所定城,即今河南潢川县)犯六安。刘豫令其乡兵着金人服装,以佯示金、齐合兵,壮大军威。宋人谍报刘豫联合金人南侵。

此时,江东宣抚使张俊驻军盱眙,主管殿前司杨沂中驻军泗上,江东、淮东宣抚处置使韩世忠在楚州(治所今江苏淮安),湖北宣抚副使岳飞在鄂州,各军相距较远,声势不相及。只有淮西宣抚使刘光世驻军当涂己遣轻骑据庐州,而沿江一带皆无军马。

宋朝大臣御敌方略相左,朝廷一时未决。张俊、刘光世认为,金、齐合兵,其势甚锐,故欲移盱眙之屯,退庐州之戍,召岳飞率军东下。

都督张浚在前往视师后则持异议,他认为,“金人方疲于奔命,不可能率大众复来,此必刘豫疑兵。贼众之兵,以逆犯顺,若不剿除,何以立国,平日养兵又有何用!今日之事,有进击,无退保。

”左仆射赵鼎等致书张浚并上书高宗,主张张浚、杨沂中合兵扫荡,然后退师还南;岳飞速东下;弃淮南而退保长江。张浚则上书朝廷说:“若诸将南移渡江,则失淮南,而长江之险与敌共有。我屯兵淮南,目的正在于屏蔽大江。假若令叛贼取得淮南,因粮就运以为家计,江南还保得住吗?对淮西之寇,正需要合兵掩击,况且全军士气高昂,可保必胜。

若一有退意,则大事去矣。又,岳飞一动,若襄、汉有警,又将如何处置!”宋高宗看了张浚的奏折,即手书报张浚道:“近来以边防事务向卿咨询,今览所奏甚明,朕已释然无忧,若不是卿识高虑远,出人意表,何以臻此!”十月,宋军在淮南大败齐军,刘豫亦被废黜。

〔例4〕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懋功地区会师后,中共中央为了统一行动,曾多次召开会议决定北上抗日,张国焘或以种种借口反对北上,或当面赞成,背后反对。他暗中命令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第5、32军南下川康边境。10月5日,张国焘公然打出反党的旗帜,于马尔康县卓木碉宣布成立“临时中央”、“中央军委”等非法组织。于10月7日制定了《绥(靖)祟(化)丹(巴)懋(功)战役计划》,先后占领懋功、丹巴等地,击溃敌6个旅,毙俘敌三千余人。

10月22日,张国焘又发布了《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计划》,红四方面军越过夹金山,向宝兴、天全、芦山之敌发起进攻。11月1日,中纵队一举攻占宝兴,击溃杨森第20军之第1、5、6等三个旅,乘胜进占灵关镇,接着连续打垮刘湘教导师一个旅和一个团的阻击,直逼芦山城下。7日,左纵队攻占大川场,歼敌邓锡侯第7旅一部,前锋抵进邛崃县境。右纵队攻克西康金汤设置局所在地金汤镇后,继下天全以西之紫石关、大岗山,击溃刘湘模范师之一个旅,于10日占天全县城,随即向东迂回,协同中纵队包围芦山。

刘湘为解芦山之围,急令其独立旅由名山地区增援。

红军第30、9军各一部,当即分两路对敌钳击,将该敌全部歼灭。继克名山西北之五家口镇,又全歼守敌一个团。12日,芦山守敌在红军猛烈攻击下弃城逃窜,该城遂为红军占领。

随后,方而军决定向名山、邛崃地区进击,乘胜东下川西平原,与刘湘主力决战。此时,刘湘为阻止红军攻势,屏障成都平原,遂急调其主力集结于名山及其东北之夹门关、太和场、石碑岗地区,连同原来当地敌军共达八十余团。11月13日,方面军以中纵队全部及右纵队第4军集中十五个团的兵力,向朱家场、太和场之敌发起攻击。14日占领该地,击溃敌暂编第2师两个团。

16日,攻占名山东北要镇百丈,打退敌六个旅的反扑。遂即沿百丈通邛崃大路攻击前进,至下午4时,相继占领黑竹关、治安场、王店子,但攻势很快在敌优势兵力的阻击下受挫。

11月19日拂晓,敌十几个旅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由北、东、南三面向红军突出于百丈地区十余里长的弧形阵地反扑。红军经过七昼夜防御作战,毙伤敌一万五千余人,自己伤亡近万人。但长期固守阵地与敌拼消耗,对兵力处于劣势、补给缺乏的红军来说,十分不利。因此,方面军于11月下旬撤出百丈一带阵地。百丈战斗后,四川军阀主力集中于东面名山、邛崃地区。薛岳六个师由南面之雅安和天全地区集结。

第53师李韫珩部则位于西康、沪定地区。上述各敌都大肆修筑碉堡,加紧封锁,准备伺机大举进攻。这时,方面军,东进、南出均不可能,处境极为困难,南下部队已由约十万人减至四万余人。在开辟地方工作方面,方面军和随军行动的原川陕地方党政机关,曾在懋功、丹巴、宝兴、天全、芦山、金川等地发动群众,建立了地方党组织、政权及武装,但由于这些地区多为藏族聚居区和汉藏杂居区,情况非常复杂,加以历代反动政府长期的大汉族主义统治,民族之间的隔阂甚深,大军云集,又不可避免的形成“与民争粮”的矛盾。

而藏族上层反动分子,不仅组织反动武装反对红军,而且还利用一切机会煽动和威胁群众不与红军合作、因此,不能在这一带形成一个根据地。并且,这个地区人口稀少、生产落后,时值冬季,数万大军在此辗转作战,难以满足兵员、粮食和被服补给的要求,红军由于战斗和疾病大量减员。

1936年1月下旬,张国焘不得不表示同意中共中央的新策略。2月初,天全、芦山地区形势日益严重,方面军部队陆续撤离天全、芦山、宝山地区,经达维、懋功向西北转移,张国焘的南下方针遂告完全失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