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卢梭)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98页(1186字)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着。这是一部关于卢梭传记的文学作品。整部自传是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完成的。全书共二部,每部共六章。第一部于1767年完成,主要描绘的是他当学徒时的那些岁月;第二部用二年时间于1770年完成,主要叙述的是他在巴黎的活动、和戴莱丝·勒·瓦瑟的同居、文学生涯的开始、和乌德托夫人的友谊及其后果。该书先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友人中间流传,直到卢梭死后,才先后于1782年和1789年在日内瓦出版了第一部和第二部。以后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想》是《忏悔录》的续篇。我国解放前有多种不同的译本,最早是1929年世界书局出版的张竟生的译本,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黎星译的第一部和范希衡译的第二部中文本。该书以率直的态度、美妙的文笔维护了卢梭的包括广泛社会政治内容的学说。
卢梭在书中首先从政治、思想、道德各方面,控诉与批判了反动统治阶级,勇敢地向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挑战,具有积极的反封建意义。他拒绝国王的接见和赏赐,厌恶巴黎的繁华和奢侈,鄙视他所遇见的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中的各种人物,激烈指责贵族是自由和幸福的死敌。同时他努力挖掘18世纪平民阶级精神状态中有价值的东西:自然淳朴的人性,值得赞美的道德情操,健康的生活趣味和聪明才智。他主张自由,反对奴役,宣称无论在什么事情上都不能忍受约束、屈从,是专制君主政体的反对者和坚定的共和派。对待爱情,他推崇高尚纯洁的情感,认为爱情应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不能消灭的那一切。
其次,该书阐述了人性本善,但罪恶的社会环境使人变坏的着名思想。他现身说法,认为自己本性善良,家庭充满柔情,古代历史人物给了他崇高的思想,原会成为善良人,但金钱的腐蚀,社会环境的恶浊,人世间的不平等使他受到污染而悔恨不及,歪曲与摧残了人性。这种关于社会环境与人性恶的相互关系的论述,含有辩证的因素,与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关于财产不平等、社会政治不平等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该书把人性作为反对宗教信条和道德法规约束的出发点。认为人性包括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向往自由、追求异性、爱好精美物品等等,这些都属合理正当,人应是自主的个体。人总先有感情、后有思考,个人的感情、兴趣、意志是行动的出发点,而不必顾忌时代的习俗、礼教和偏见。这是一份个性解放的宣言,表现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
《忏悔录》虽然有它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在当时却具有十分革命的意义。它提出了自由平等的社会政治要求,反对封建统治和宗教神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为了解18世纪思想史提供了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