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沉思》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55页(1495字)

初版于1931年,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根据1929年在巴黎所作的关于笛卡尔哲学的讲演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该书副标题是“先验现象学导论”,包括一个导言与五个沉思。沉思之一“通向先验自我的道路”;沉思之二“开放的先验经验领域及其普遍结构”;沉思之三“构成的问题、真理与实在性”;沉思之四“展开属于先验自我本身的构成性问题”;沉思之五“揭示单子学的主体际性的先验存在领域”。

胡塞尔首先对笛卡尔哲学作了高度的评价,他称赞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是进行哲学反思的典范,他的现象学亦受惠于笛卡尔哲学甚多。在哲学史上还没有一位哲学家能像笛卡尔那样给先验现象学以决定性的推动,甚至可以说,笛卡尔是先验现象学的鼻祖,而现象学不过是20世纪的新笛卡尔主义。当然,这也不能回避笛卡尔哲学的不足之处:他的普遍怀疑原则尚不具有确然的明证性,有必要进行先验的转变;他把我思视为灵魂这样的精神实体,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而不是先验的自我,这使他只能徘徊于先验现象学的大门口,成为先验实在论的祖师爷。

胡塞尔对先验意识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先验现象学的主要任务是描述意识结构内部“自我-我思-我思对象”的三维结构。自我即先验的绝对自我,它是意识结构的主体。他主张,通过先验的还原来促使自我的分裂,将朴素的经验自我与纯粹的先验自我分割开来,使先验自我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世界的不感兴趣的旁观者。意向性是先验自我的本质属性,是先验自我与外在对象发生关系的媒介,是先验意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而我思对象则是先验自我的意向相关物,它通过意向性与先验自我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没有我思对象,先验自我便失去了依托;同样,没有先验自我,对象世界就丧失了意义。因此,真实的存在,只有作为自我的意向性的特有相关物才有意义。

“构成性”也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他认为,现象学所谓的“构成”就是对意向对象的构成,不仅观念的东西即意义是由意向活动构成的,而且,现实的东西也是意向活动的产物。在他看来,任何一个陈述都是有意义的陈述,意义是陈述的本质。然而,对同一个对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陈述形式,表现出不同的意义,这就表明,意义并非来源于现实的东西,而是来源于意识活动。而且,现实的东西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被构成的意义则是亘古不变的。为了强调这一点,胡塞尔还集中地讨论了时间概念。他认为时间是自我学的发生学的最有效形式,无论是主动的发生还是被动的构成,时间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主体中永远有一种“过去”、“现在”、“将来”的不断流动的意识,而这正是时间的意义。显然,时间也是主体的构成物。

最后,胡塞尔还讨论了“主体际性”的问题,力图避免他的哲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与唯我论困境。他认为,唯我论只是传统唯心主义的特有瘟疫,而他的现象学是一种“新唯心主义”,决不会染上这种痼疾。它既不同于心理学的唯心主义,也不同于贝克莱等人的经验论唯心主义,甚至还不同于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现象学不仅以自我学的形式进行自我阐释,而且还力图通过“主体际性”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问题。胡塞尔指出,先验自我通过当下的意向交流不仅可以构成外在对象,而且可以确认其它的先验自我的存在,它可以产生一个独特的主体际氛围,并共同构成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在这种意义上,单子之间的共同体乃是我的周遭世界,它具有本体论的地位与形而上学的意义。

上一篇:笛卡尔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