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思维和静态思维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64页(668字)

德国西方克思主义者布洛赫认为,想象和希望是一种驱使人们自我完善、消除各种异化、使社会跨入自由和谐状态的决定性力量,对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本体论意义。他根据对主体能动性是肯定还是否定,把哲学史上的不同派别区分为“动态思维”和“静态思维”两条路线。所谓“动态思维”,就是强调主体能动性,把思维想象置于物质存在之首位,以主体去统摄客体,消除二者的对立,甚至认为物质本身就包含着“创造性”和内在“目的”等主观因素。在布洛赫看来,在哲学史上,这条路线的主要代表有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谢林和黑格尔等。这些唯心主义者给物质概念增添了“新的内容”,表现了哲学的“伟大风格”,很近似于他自己的“希望哲学”。他还试图从这条路线去寻求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似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这种“动态思维”路线的发展。所谓“静态思维”,就是强调存在对思维、物质对意识的首要性,“直观”地、“机械”地思维,忽视主体能动性,看不到物质自身的内在“目的”和“创造性”,从而把主体和客体对立起来。在哲学史上,这条路线的主要代表是爱利亚学派、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等。布洛赫认为,这些“唯物主义的虚伪性正是在于它里面没有运动、变化和人道主义因素”。就是现代唯物主义也还是“机械地对待世界”,仍然没有摆脱“静态思维”的束缚。

布洛赫否认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斗争,然而他却通过对“动态思维”和“静态思维”的褒贬,批判了唯物主义而颂扬了唯心主义。

上一篇:东学教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