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格霞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233页(900字)
【生卒】:约12世纪
【介绍】:
印度正理派逻辑学家、新正理论的奠基者。亦译为耿盖夏、伽自在。生卒不详。着有《真谛如意珠》(TattvaCintāmani,或称《真理思想之珠》)。主要内容是对《正理经》第一章(十六句义)第一节(第一句义——“量”)的注释。他摈弃了旧正理论一切玄学的内容,将正理论完全纳入认识论与逻辑学的范围,成为新旧正理派的主要区别。对于《正理经》中所涉及的各种逻辑词汇,如量、四量(现量、比量、比喻量、证言量)等均作了严格的区分和定义,并且提出许多新的观点。认为“量”不应简单定义为“是对于对象认识的正确知识”,应改为“是关于某种事物以某种方式存在的正确知识”。对于“四量”,他补充说明:1.“现量”应分成两类,一类为世间现量,即普通知觉,它是感官依照通常方式与对象直接接触所得的正确知识;另一类为非世间现量,即特殊知觉,它是感官与对象间接接触,即通过中间媒介所得的正确知识。非世间现量又可分为三种:(1)共相知觉通过共性而知个性;(2)智相知觉,通过自身过去的知觉而知现在;(3)瑜伽知觉,通过瑜伽冥想而显现的幻象。2.“比量”(即推理)也有三种方式:(1)建立普遍联系,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理,如有烟则有火,如灶(正),无火则无烟,如湖(反)。(2)建立唯一的正面联系,在这里普遍联系只具有可能性,但并无效用,如“凡可知者必可名”(正),而“凡不可名者必不可知”(反)则不能成立。(3)纯粹反面的联系,如地原素与其他原素异,因有地之特性故,凡有地之特性者皆与其他原素异(正),此正面例子无法举,因为地原素没有同品,故正面联系不能成立,只能建立反面联系,凡非与其他原素异者皆无地之特性,如水。3.“比喻量”,《正理经》认为对已知对象的知识和对同类对象的知觉是构成类比的两种因素,并认为第一种因素是认识的主要来源。甘格霞将对异类对象的知觉补充为类比的第三种因素,并认为二、三两种因素更为重要。4.“证言量”,他不但承认“吠陀”权威,还认为神(自在天)是世界的创造者、支撑者和破坏者。对于他的《真理如意珠》此后有多种注释,参见新正理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