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罗马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255页(2406字)

指公元前6世纪-公元5世纪出现在希腊以及地中海沿岸、南意大利地区的哲学学说,是欧洲哲学最早的发展阶段。古希腊罗哲学是随着希腊奴隶制社会的确立、发展和没落而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在古希腊罗马哲学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西方哲学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它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自然哲学时期。即公元前6世纪城邦奴隶制形成时期的希腊哲学。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并同自然科学萌芽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其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提出世界的本原问题,也就是世界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最后又回归到哪里去。其主要的哲学派别是伊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学派、爱非斯学派,南意大利地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其主要的哲学倾向是前两个学派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萌芽的倾向,后两个学派虽然也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成分的方面,但总的说具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倾向。

米利都学派的泰利斯、阿拉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反对以往的神话创世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质性元素,如水、无限定、气等,他们最早用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的生成、变化。爱非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火是万物的本原,而且认为万物是永远流动的,其运动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抽象的“数”作为万物的本原。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进一步把抽象的“存在”作为万物的本原,并认为“存在”是不变的、不生不灭的。他们的观点同伊奥尼亚的哲学家们正好对立。

自然哲学时期延续到公元前5至4世纪,其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倾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后来出现的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以及标志着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发展伟大成果的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已开始从单纯探讨世界本原转向探讨关于世界的物质结构问题,在承认运动变化的同时,都企图在它们背后找出永恒不变的因素来,由此,他们提出了许多较前人深刻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理论。

2.人本主义和系统哲学时期。即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城邦奴隶制繁荣时期的哲学。这个时期的哲学发展从小亚细亚和南意大利过渡到了希腊本土的核心地区。这是由于雅典在经过几次民主改革之后,成为古希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对象不再是自然界,而集中到人类社会。其主要研究的问题不再是宇宙生成问题,而侧重人、人的理性。其主要哲学代表当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位哲学大师。他们完成了由智者派普罗泰戈拉开创的侧重人的研究方向的转变。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用“目的论”来解释世界的人,并第一次在真正哲学的意义上研究了“自我”。他所集中讨论的问题是道德和法律,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着名命题,并刻画了所谓“精神助产术”一套寻求定义的方法程序。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的学说,提出了“理念论”的系统哲学体系,成为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代表。他的哲学体系由本体论的“理念论”、认识论的“回忆说”和社会政治观方面的“理想国”几部分组成。柏拉图哲学比起苏格拉底哲学来,更注重把对客体的认识和对主体的自我观照结合起来,这在客观上更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柏拉图的哲学,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实体论”,动摇于唯物与唯心之间;在认识论上提出“灵魂说”,承认“思维作者和被思维者是一样的”观点,同本体论相一致,有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但最终的结论还是导向唯心主义。此外,亚里士多德还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在伦理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

3.希腊化和古罗马哲学时期。即公元前3世纪-公元5世纪城邦奴隶制没落时期的哲学。这个时期社会矛盾复杂,哲学思想也呈现繁杂局面。当时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侧重于伦理问题,即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幸福是什么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三派:(1)伊壁鸠鲁学派认为快乐是人们生活的目的。在他们看来,这种快乐虽然要有一定的物质前提,但又不是只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庸俗享乐主义,而是指生活的愉悦和宁静。伊壁鸠鲁的伦理观是以原子论为基础的,他不仅继承了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而且作了重要发展,就这一点来说,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2)斯多阿学派主张宿命论和禁欲主义,认为人生真正的幸福就是服从命运,顺应自然,他们反对追求快乐,主张克制欲望。但斯多阿学派有早、中、晚三个时期之分,情况不尽相同。(3)怀疑论学派主张,对一切不要作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对一切都要无动于衷,以求得心灵的安定,这就是最高的善。例如,古代怀疑论的创始人皮浪就认为事物不可认识,真理不可知,企图以此来达到“不动心”、不受干扰的理想生活。

古罗马时期的哲学有两个对立方面。一方面是以卢克莱修和琉善为代表的唯物主义,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哲学,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其中卢克莱修的《物性论》,是继亚里士多德之后对自然哲学的一次唯物主义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原子论哲学的系统阐述和发挥,具有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斯多阿主义、西塞罗的折衷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和新毕达哥拉主义等唯心主义派别。在罗马后期,随着早期基督教演化为奴隶主宗教,还出现了为基督教服务的“教父哲学”。从此古希腊罗马哲学向中世纪哲学过渡了。

上一篇:《古事记》 下一篇:古在由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