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的乌托邦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370页(887字)
德国哲学家布洛赫关于走向未来世界的一种设想。他认为,人类自有历史以来,总是渴望过上一种美好舒适的生活,向往一个没有任何忧虑和苦恼的世界,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乌托邦思想。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充满无数乌托邦的历史,这些乌托邦是推动人类和世界走向完善的巨大力量。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并非不是乌托邦,而是具体的乌托邦”,它不是从前那种抽象的乌托邦。
布洛赫反对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同时对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满意,他向往实现一个“在人的方面应该完善的世界”。为了说明这种设想的完善性,并使之更“现实一些”,“具体一些”,他借助于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作了系统论证。他按照自己的理解,着重发挥了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有关论点,认为马克思主义这种具体乌托邦的根本特征在于,它不是恪守于过去,而是着眼于未来,它不仅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且要求人们自觉地去改造世界,它既是关于未来天国的理论,又是使这种理论得以实现的实践。所以,人在实现自己的本质、摆脱异化而使自己成为“完整的人”的同时,还要诉诸行动,帮助自然界和社会完善起来。这样,在人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就可以逐步消除存在与思维、主体与客体、愿望与可能之间的矛盾,使人和自然“在本质上合而为一”,从而使人类最终跨入尽善尽美的“永久居住之地”。
布洛赫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宣告了“社会化了的人与经过人中介了的自然相结合,共同把世界改造成为家乡”,也即改造成了“具体的乌托邦”。但是他认为,马克思只注重于客观经济分析,忽视了主观精神作用,结果造成了“革命想象”的“营养不良”。乌托邦观念就其“具体形态”来说,它是“为了万物存在而经得起考验的意志”、“希望”和“期待”。希望和意志不仅是人的意识形态的标志,也是整个客观世界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人和世界走向完善并相互“融合”、“同一”,也即进入“具体乌托邦”境界,就是在“希望”或“意志”驱使下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