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385页(2721字)

【生卒】:1724—1804年

【介绍】: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他的先验论哲学是近代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矛盾的结合,具有鲜明的二元论特征。在自然科学理论上康德亦有重要贡献。

1724年4月22日,康德诞生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父母都是路德教虔信派教徒。1740年进入柯尼斯堡大学,1746年离校,作了9年家庭教师。1755年获博士学位,担任编外讲师;当年出版的《自然通史与天体论》第一次在长期统治人们思想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缺口。任讲师期间曾讲授过物理学、数学、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课程。6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着作,对莱布尼茨、沃尔夫、鲍姆加登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宣称自己是顿的追随者,对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道德哲学极为钦佩,并深受休谟怀疑论的启发,认为正是休谟唤醒了他的“独断论迷梦”。继1766年担任王室图书馆副馆长之后,1770年升任柯尼斯堡大学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在此之前通常称作康德思想发展的前批判时期。1770年发表了《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其中包含了他后来哲学中的许多重要观点,表明其思想已转入过渡时期。此后11年康德陷入批判的沉思,几乎未发表任何作品。1781年,仅用4、5个月时间写成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问世,代表着康德思想进入了最辉煌的批判时期,这是一场哲学思想上的革命风暴。1781-1790年10年之中,构成批判哲学体系的三大批判(还有《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接踵出版;另外,一系列涉及广阔领域而又具有独创性的着作如《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探本》等相继刊行。康德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大学都开设了讲授康德新哲学的课程。他本人担任了两届柯尼斯堡大学校长,1792年起又兼任柏林科学院哲学部主席。1793年《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版,该书把宗教归结为道德,批评了教会,被指控为滥用哲学、蔑视教义,专制政府强令康德承诺不得在讲课和着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但1797年德皇威廉二世一死,1798年康德在重要论文《学院之争》中又重新论及宗教问题。晚期的其他重要着作还有:《永久和平论》、《法形而上学原理》、《伦理学形而上学原理》、《实践观点的人类学》,以及逝世之前由友人、学生编辑出版的《逻辑学》、《自然地理学》和《教育学》等。1797年康德完全停止了教学,潜心着述。他最后的一部着作《从自然科学形而上学到物理学的过渡》企图说明不仅先天构成自然科学的一般轮廓是可能的,而且先天构成它的许多细节同样是可能的。这本来可能成为康德哲学的重要补充,但此书未能完成。1804年2月12日,康德在他终生未离的故土柯尼斯堡与世长辞。

批判哲学体系以认识论为基础,还包括伦理学和美学。康德认识论的出发点是坚信自然科学的可靠性,从考察人的认识能力本身入手,批判地吸取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中的合理成分,为科学知识的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奠定一个形而上学的基础。这里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康德在论述中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层次,先天的感性形式是时间、空间,先天的知性形式是12个范畴,理性是处于知性之上的最高一级综合能力。我们通过时空、范畴这些主观形式获得的认识对象不是物自体而只是现象。物自体虽然独立于我们而存在并刺激着我们的感官,但它是不可知的。我们所把握的关于现象的科学知识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完全来源于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知性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活动,知性的先天综合统一性通过时间范型的中介用知性范畴把感性材料统摄起来,构成人的认识。因此,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性就在于知性的能动作用。如果知性范畴不是先天的纯形式,那么知识就不会具有普遍必然性;但如果知性范畴不运用于经验对象,它就只能是毫无实际作用的空洞形式。可见先验论的本质在于二元论。人的理性总是要求认识终极的、绝对的、完整的东西,即超越有条件的现象界去追求物自体,这必然会陷入四个“二律背反”的矛盾境地。理性虽然不能像知性那样提供给我们自然科学知识,但是它的追求起着最高的范导作用,引导着人的认识趋向无限的发展。康德认识论的根本如他自己所说,这是一场哥白尼式的倒转,不是心灵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灵。

康德伦理学的建立以现象与本体的区别为根据,即只有限制有条件的知识,才能肯定无条件的意志自由。实践理性就是善良意志,它根据最高道德律令指示人们“应该”如何去做,而不含任何功利主义目的。由于意志所遵从的最高道德律令出于理性自身的理想和要求,这时实践理性意识到自身是一个绝对的主体,这是思辨理性所达不到的绝对实在,所以实践理性对于思辨理性来说,拥有特殊的崇高性。康德的理想世界是一个“目的王国”,每一个人、每一个理性存在都不仅仅是手段,而本身就是目的。他们在共同的规律之下联结成一个整体,受支配于自己制定的法律,同时他们又都是这一整体王国之中的最高统治者,因为他们是自律的立法者,只服从自己的命令。

康德的美学和目的论集中见于他最有独创性、启发性的着作《判断力批判》之中。他认为,知性进行认识,理性主宰道德,介于二者之间的判断力起着沟通知识与道德的作用。反思的判断力在审美判断和目的判断中把目的性概念应用于自然界,使人进入既非知识亦非道德的崭新境界,这是联结知性与理性的桥梁。如果感性与知性达到一种和谐的境地,就引起美感;如果漫无形式的巨大对象从量的方面使人得到震慑与满足,就会激起崇高的情绪。康德利用作为理性的又一种表现的反思判断力以及合目的性概念来沟通道德领域与自然界,获得最后的综合,达到更高的理想。

康德的先验论批判哲学体系是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德国的特殊表现,尽管它笼罩着一层思辨的色彩,但是其高扬理性、崇尚自由的基本倾向仍然是鲜明的。它对于认识的能动性、对于思维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矛盾的必然性、对于人必须把自己和别人当作目的等等问题的深刻见解,不仅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现代西方哲学中研究主体能动性、辩证法、人本主义的各派思潮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康德在哲学上表现出来的二元论、不可知论以及先验唯心主义特征,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软弱与一定程度的保守,反映了他的历史局限性和德国市民资产阶级的本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