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奴阇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483页(861字)

【生卒】:1017—1127年

【介绍】:

印度哲学家、宗教家,中世纪虔诚派运动先驱之一,吠檀多制限不二论的主要代表。生于德拉斯附近的一个婆罗门家庭,父亲是南印一个着名毗湿奴教派的主教。早年丧父,婚后离家出走,访问了北印的各个宗教圣地,最后定居在南印的室利兰伽(Srirangam)。早年曾求学于商羯罗派学者耶达伐婆罗迦沙(Yadavaprakāsa)和制限不二论学者耶蒙那大师(Yāmunāchārya)。晚年据说因信仰原因而受到朱拉宫廷(Chola)的迫害。

认为宇宙万有的最高本体是梵或神(毗湿奴)。梵是全智全能的、无暇的和无所不在的,是世界一切事物的创造者、维持者和毁灭者,也是一切有情的主宰者、控制者和赏罚者,世界一切现象都是梵的暂时化身。关于梵和现象界的关系,提出了不同于商羯罗的主张,认为梵的确是有差别的、有属性的、有作为的,梵转变为现象世界是真实的转变,梵和它所变现的现象都是实在。现象界分为个体灵魂(个我)和物质世界两类,个体灵魂是梵精神力的表现,其本质是意识,其作用是认识、能作和享受。世界是梵非精神力的表现,世界又分为原初物质、时间和纯粹物质三类。梵与个体灵魂和物质的关系是同异关系,即三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性质、形式和作用上是相异的,如同泥土与瓶的关系。梵与个体灵魂和物质的关系又是实体与属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梵被灵魂、物质所限制,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实体,故称为“制限不二论”。他系统批判了商羯罗的摩耶说和认识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而非虚幻,不否认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但仍信仰轮回和解脱。反对种姓分立,认为各种姓在神面前平等,均有获解脱的可能。他的思想对印度中世纪的虔诚派运动产生了直接的和重要的影响。

主要着作有:《圣注》(rihāsya)、《吠陀义纲要》(Vedārthasamgraha)、《吠檀多精髓》(Vedāntasara)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