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496页(1112字)
【生卒】:1898—1979年
【介绍】:
美国着名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柏林,青年时期曾参加过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并担任柏林-莱茵根道夫士兵委员会委员。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被害后,因不满社会民主党的行为而退出该党,去柏林和夫赖堡读书。在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和存在主义创始人海德格尔指导下学习哲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在柏林当了6年书商。30年代初,经胡塞尔等人推荐,被霍克海默吸收参加了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工作,因法西斯迫害,不久随该所迁居美国。1940年美国宣布参加反法西斯战争,马尔库塞就到美国战略服务处工作。1950年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迁回西德时,他继续留居美国,在一些大学里从事哲学教学和学术研究。1970年退休。1979年应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邀请赴西德访问讲学,同年7月29日病逝于慕尼黑附近的施塔恩贝克。
马尔库塞强调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主义之间的联系,抹煞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别。他从理性主义出发,抨击了实证主义屈从于事实而忽视理论作用的观点,认为辩证法与客观实在相对立,否定了辩证规律的客观性。在他看来,马克思只是预言了资本主义的崩溃,而没有谈到工人阶级意识的提高问题,必须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加以“补充”。他以此为论据,反对资本主义对人的精神控制,提倡所谓“性解放”。他认为,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自动化,人们日益满足于物质享受而丧失了革命的批判精神,工人阶级已经被资本主义所“同化”,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已成了“没有反对派”的“单向度社会”。人类要获得解放,就必须以他的理论为指导,依靠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左派”,从改变生活和文化入手,进行“意识革命”。他宣称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已经“过时”了。
马尔库塞区别于法兰克福学派其他成员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行动中,积极支持60年代末欧美出现的新左派运动,因而一度被新左派奉为“精神领袖”。他把这次新左派运动看作对自己理论的验证,事后对这次运动的经验教训作了总结,对自己某些观点有所校正,但他的基本理论没有改变。
马尔库塞一生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着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理性和革命》(1941)、《爱欲与文明》(1955)、《苏联的马克思主义》(1958)、《单面的人》(1964)、《反革命和起义》(1972)等。在这些着作中,他阐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