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鸣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501页(1015字)

【生卒】:约2世纪

【介绍】:

古印度佛教哲学家、人。音译“阿湿缚窭沙”。据说出生于中印度舍卫国婆枳多城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原是外道沙门,和佛教徒胁尊者(也有说和胁尊者弟子奢)辩论中受佛教影响后皈依佛教。一般认为他是最早提倡大乘佛教学者之一,是着名的大乘论师。他提出“真如缘起说”,认为真如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宇宙的实体和本体。真如自性清净,永恒存在,绝对不变,无所不在,充斥整个宇宙。真如也是“一心”,又称“众生心”,即众生本来就具有的心性。由一心又分“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两种,前者是不生不灭的永存之门,在宇宙万物中它代表了宇宙永恒不变的本体;后者是生生灭灭的短暂之门,它代表了宇宙万有的刹那生灭现象。真如自身虽然具备清净性质,但是还要受到无明的影响,无明依真如而起,因此真如依无明而缘起生灭变化,显现了世界各式千差万别的现象。所以真如和无明相互对立,真如是净法,无明是染法。在三界中真如本体和无明现象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两者的缘生就是阿赖耶识。因此阿赖耶识具有真如和无明两种属性,有觉(清净无碍)和不觉(无明生惑)两种含义,并且由于“不觉”的作用而派生出无效的妄念,世俗间的万事万物皆因众生的“无明”所惑派生,故亦是虚妄不实,整个现象界皆“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真如和无明还处于一种连续不断相互影响的运动中,这种运动是一种叫做熏习的过程,可以改变事物的性质,真如熏习无明是净染法,使事物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反之无明熏习真如,使众生更加迷妄朝着坏的方向发展。世界上的诸事物和现象就是由于这种熏习作用,使好、坏现象相续不断。对众生来说开发原本具有的真如自性清净之心,勤加修持,脱离染污,并由净染熏习生起信仰大乘佛教之心,得到诸佛菩萨的“慈悲愿护”,趋向涅槃之道。“真如缘起说”影响很大,中国佛教宗派的禅宗、华严宗都受过不同的影响。鸣除了精通佛法,也善长诗歌、音乐。据说他曾作妙乐,亲自参加演奏。后离开中印度到北印度弘传佛法。传说马鸣曾应邀参加了在罽宾举行的《大毗婆沙论》结集大会,担任着文。11年后写作百万偈《毗婆沙》一书。现在汉译佛典中以他名字撰写的佛典有:《大乘起信论》、《大宗地玄文本论》、《尼乾子问无我义经》、《事法师五十颂》、《十不善业道经》、《六趣轮回经》、《大乘庄严论》、《佛所行赞》等七种。也有人认为《大乘起信论》和《大宗地玄文本论》是后人撰写的,假托马鸣之名。

分享到: